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篇一
在第二自然段中,沉香救母心切,付出很多辛苦,當時我試著讓學生用成語歸納沉香一路的艱辛,當時學生能說出“千辛萬苦”此詞語,對于“傷痕累累,跋山涉水,餐風飲露”這三個詞語對于學生較不能靈活運用。
教學第四自然的時,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并聯系課件,想象母子團圓的感人場面及人物語言,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后重點指導朗讀。對于“劈”可以讓學生動作表演此字的意思,并充分展開說話練習,母子團圓時,沉香會對母親說__________,母親會對沉香說__________。由于指導不到位,學生說話聯系只是干癟癟的幾句話,課后想想,還是由于上課時對學生感情引導不深入,讓學生感情沒有得到渲染。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篇二
《沉香救母》是一篇民間神話故事,相應的動畫片《寶蓮燈》也為孩子們所喜歡,孩子們對故事情節很熟悉,對沉香大都有著感性的認識。那么,如何使學生將外在的形象內化為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呢?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抓住關鍵詞語來幫助學生由表及里地體會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感悟沉香為了解救母親而不怕困難,刻苦習武的精神。
1、抓“再三、含著眼淚、恨不得、馬上”等關鍵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藏在父親心中很久的苦痛和小沉香知道真相后又難過又氣憤的心情。并通過表演小沉香“默默地攥緊了拳頭”來感悟沉香救母決心的堅定。在此基礎上加以指導朗讀,學生讀出了沉香的心聲。
2、抓“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等詞語和“不管……都……”、“一……就……”這兩個句式,結合插圖讓學生想象沉香練武的情景,從而將語言轉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想象能力。再通過朗讀體會沉香為了解救母親,不怕吃苦,頑強學藝的精神。
在教學中,立足語言訓練,巧妙的創設情境引導想象、角色扮演,從而促使學生進入文本,感悟品讀,應該更能增強教學效果。
沉香救母教學反思篇三
《寶蓮燈》是一個生動的民間神話故事,深受學生喜歡,曾被拍攝成動畫片《寶蓮燈》。所以對于故事情節來說,孩子并不陌生。
教學第一段時,我讓學生通過找出“救母心切、奔”這兩個詞,體會沉香一心救母的迫切心情,從而讓學生讀出感情。
在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時,為了讓學生深切地體會沉香不畏艱難險阻,救母心切的頑強意志,我緊扣“救母心切”作為文眼,請學生細細地品讀,沉香為了救出媽媽,他“一點都不在乎”什么?以這個為切入口,引領學生走入文本,重點抓住“不知……也不知……,充饑、捧、磨出一個個血泡、劃下一道道血痕”這些字詞加大學生與文本對話的力度,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再通過交流進一步全面提升對文本的感悟。“沉香不在乎路途遙遠,跋山涉水。”“沉香不在乎一路上忍饑挨餓,餐風飲露。”“沉香不在乎腳上那么多的血泡,身上那么多的血痕。”“他也不在乎路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危險。”……學生以心靈詮釋著文本,再造著文本,并且從文本中獲得了充分的情感體驗,此時讓積蓄情感得以升華,提煉深刻的內涵已經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于是,我把學生的這些情感凝聚成一個噴涌點:“小朋友,沉香當時還只不過15歲,面對這么多的困難,這么多的危險,老師想都不敢想,可是沉香不但克服了,而且還“一點都不在乎”,從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又一 次掀起了課堂的高潮,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教學最后,設計了一個延續,問:“沉香和媽媽見面了,他會說些什么?心情如何?”學生回答:“沉香心情很激動,他說:‘媽媽,我終于見到您了。’”學生又從文本中脫離出來了。學生有些困難,只能說出一兩句,經老師提醒“媽媽看見沉香一身高較強的本領,他們會說些什么”或是“媽媽看見沉香身上傷痕累累會說些什么?”
整個教學過程中,總體教學思路較清晰,能過抓住關鍵詞語進行,并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值得大家學習,但隨文識字不能只抓字的讀音,還要學生理解詞語,如,“深澗“這個詞,可以讓學生結合圖,上去指一指,深澗就是山與山之間凹下去的部分。讓學生進行句子的比較時,應讓學生比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應讓學生自己說,讓學生自己體會,而不是教師問那句話好,好在哪里?
看了“沉香救母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