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申論考試句段分析妙招
省考申論考試句段分析妙招篇1
(一)概括題
有些考生在讀材料時,不能很快找出關鍵信息點,雖然材料看了一遍又一遍,但就是看不出來。
建議:這類考生應多關注材料中的關聯詞,這些關聯詞后面往往會跟著重要信息,甚至是答案。材料長不可怕,學會靈活運用關聯詞原則就行。同時,大家要多關注領導人等不同階層人群的講話、態度等。這些人往往充當著想你傳遞答案的重要“工具”。
(二)分析題
很多考生不知道該怎么分析一個問題。這需要視材料而定,如果材料里有很多主體,可從主體角度分析,如果材料涉及各種環節,可以從環節和流程角度分析等。
(三)對策題
如何答對策題?首先,確定主體,如國家、社會、個人、自身等;再次,根據各個主體承擔的責任來確定其需要作出的對策;最后,總結一句畫龍點睛的話,把整道題的立意拔高點。
(四)大作文
大作文的水平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但是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好詞好句,積累可以直接引用的觀點性詞句。
省考申論考試句段分析妙招篇2
一、了解出題方式和評分標準
一般來說提出提出對策出題方式分為兩種,直接提對策和概括問題再提出對策。
1、直接提對策:如副省中反映的問題需要妥善處理,假如你是某市政府職能部門的一名工作人員,領導安排你處理此事,請你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20分)
針對這樣的題目,考生只需要找到材料中有哪些問題需要處理,所提建議能解決材料中每一個問題即可。
2、概括問題+提出對策,概括P縣農家樂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30分)
針對這樣的題型,考生需要先概括材料中農家樂的所有問題,再一一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注意建議要解決材料中的所有問題。
3、評分標準:分析部分老字號發展面臨的困境,并從政府角度提出有效幫扶措施。(20分)
要求:針對性強,措施合理,操作可行。不超過250字。
考生需要了解題干中的針對性強、措施合理、操作可行具體是什么意思,這也是考官對于考生的評分標準,決定這道題分數的高低,其中針對性強就是要求考生所提對策要解決材料中的所有問題;措施合理需要考生考慮實際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推行下去,例如符合性價比、倫理道德、當下技術、不偏激,不反動等;操作可行需要所提的對策有實際意義,即符合“主體+處境+做法+結果+啟示”。
二、如何讓對策充實飽滿,拒絕套路。
1、直接對策:尋找材料中的對策詞,政策要求,領導發言,專家建議、群眾訴求等
2、間接對策:尋找問題,分析原因;注意材料中的案例,特別是國外經驗教訓,需要立足本國國情,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3、知識積累:根據自身經驗或所學知識,當直接對策和推出對策使用完畢,字數有剩余才進行自創對策。
總之,當考生做到此類題型時,答題過程中一定要去粗取精,寫重點,并且對策細化,符合評分標準。問題和對策不一定一一對應,但是對策一定要能解決所有問題,此外,問題和建議盡量分段。
無論往年考察頻率如何,但提出對策題在考試中出現的概率依舊很大。盡管單獨考察的次數較少,但是提出對策的思維和能力往往結合著其他題型進行考察。因此,應該高度重視此類題型。
省考申論考試句段分析妙招篇3
一、抓準關鍵詞做題過程中,常常需要我們尋找不同的內容,比較常見的比如:舉措、經驗、問題、困境、原因、危害等。我們在尋找這一類內容時依然是有跡可循的。
我們在尋找成績時,會尋找一些諸如“目前、當前”以及“實現了、更加完善、得到提升”等字眼;在尋找“問題”時,會尋找一些諸如“不足、缺陷、不完善、欠缺”等字眼;我們在尋找“建議”時,會尋找一些諸如“需要、應當、必須”等字眼以及“出臺政策文件、加強資源投入、構建創新平臺”等動賓短語式的表述,這些便是我們所謂的關鍵詞。在分析題干時如能把握找點的方向以及要點類似常見表述,并有類比思維,便能幫助我們更好梳理材料關鍵信息。
二、找準核心句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段話中要點太多而不知如何加工,或案例太多,不知哪句話、哪個詞是重點,或字數太少,不知道優先寫哪句話的情況。以下面一段話為例:
“我市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智能制造政策框架體系,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穩步推進,智能制造創新平臺和核心技術突破初見成效,龍頭企業智能化轉型和區域集聚加快形成,以工業機器人為引領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可以說,在以智能制造為重心的方略下,智能經濟之“核”初步形成。”
這一段講的是當前的成績,通過詞的閱讀“基本形成了、穩步推進、見成效、初步形成”等關鍵詞,能夠把握成績的相關所有表述,而其中段落存在核心句,即最后一句“智能經濟之‘核’初步形成”,由此判斷句子之間存在總分關系,因此將尾句作為總括句進行提煉,形成總分形式進行書寫。而常見的核心句位置通常出現在段落首句、尾句和中心句。抓準核心句,能夠幫助我們明確答案書寫形式。
三、把握段落關系常見段落關系有:總分、轉折、遞進、因果、并列。通常梳理段落邏輯也是為了更好地加工要點,更進一步明確要點的書寫和呈現方式。比如兩個段落之間呈現并列關系,且已經確定第一段中能夠提煉出要點,則在第二段中至少也能提煉出一個要點關鍵詞;兩個段落之間呈現遞進關系,若兩段之中都存在要點,則通常兩個需要寫在一起;兩個段落之間呈現因果關系,結合題干概括對象是原因或影響則可以鎖定相關內容為要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