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背知識點
1.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過程:鴉片戰爭后,以英國為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商品輸出,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衰敗,標志著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依賴奪取的更多的特權,加緊對中國商品輸出,并打入內地市場,自然經濟解體的速度進一步加快,逐漸地使中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
(2)表現:A、農產品程度有了一定發展,并開始受到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影響。B、經營對華貿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買辦和買辦化的商人開始出現,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
(3)中國社會經濟結構逐漸發生了重大變化,自然經濟的破壞,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大量 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勞動力市場。
2、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曲折發展階段表
春天短暫原因:
(1)、一戰后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迅速蕭條(可知阻礙民族工業發展最大的因素是列強的侵略)
(2)、蔣介石為取得美國援助出賣國家主權,國民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讓美國攫取在華的政治、經濟特權。
3、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2)地點:上海、廣東、天津東南沿海地區。
(3)代表企業:上海方舉贊創辦的發昌機器廠;南海陳啟沅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4)產生的途徑:一種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買辦、商人、華僑等投資于近代工礦企業;另一種是部分手工工場開始采用機器生產,轉變為近代工礦企業。此外,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企業
4、認識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主要原因)
(2)外商企業的刺激
(3)洋務運動的誘導
5.民國初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短暫春天)
發展最快的民族工業:紡織業、面粉業等。
代表人物:張謇(狀元、實業家,創辦南通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周學熙。
特點:(1)發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區;②輕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發展緩慢)
(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自然經濟一直在國民經濟中占絕對優勢。)
(3)發展艱難(在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夾縫中艱難發展。)
6.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這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決定其兩面性:革命性和妥協性。)③后天畸形;④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蕩。
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7.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地位與作用
從發展趨勢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民族資產階級在夾縫中求生存,在斗爭求發展,逆境中奮進,但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民族資產階級不可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高一歷史必背知識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一、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過渡時期(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總路線和總任務:一化三改造(國家工業化,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特點:①時間的長期性。②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同時并舉。③“一化”為主體,“三改”為兩翼。
“三改”實質是變革生產關系,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一化主要表現為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的實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過程:
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A、形式:國家資本主義B、政策:和平贖買。
② 對農業、手工業改造:農業生產合作社與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形式。
(2)歷史意義:
①、實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深刻變革,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②、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 中共八大
A、時間:1956年
B、內容:(1)指出國內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2)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朝氣經濟建設方針。
C、意義: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錯誤探索表現 :
A、“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影響:使“左”傾錯誤(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B、“__”對經濟建設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失去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詳參P57最后一段。
四、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
基本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2)重點轉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重要決定:改革開放。
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
2.經濟體制改革
(1)起步:農村的經濟改革(重點,三農問題)
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作用: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根本改變農村面貌;推動城市改革。
(2)城市企業改革:
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
意義:通過這些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首先)——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經濟特區有五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五.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1.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為標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2.中共十四大:時間:1992年10月;內容: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