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總結
《文化生活》更加側重于對學生探究意識和人文素質的培養。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分享的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總結,希望對你有用。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總結:我們的民族精神
1.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時期愛國主義主題
(1)愛國主義的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無論在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新時期愛國主義主題:
①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作為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②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1)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的表現: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就已經成為現代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體民族精神。
②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為中華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時代內容,把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個新水平。例如: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4.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和途徑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更高地舉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綜合素質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集中體現,在現代化建設和社會進步過程中,高昂奮進的民族精神能產生巨大的力量,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動員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為表明綜合國力強弱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面對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戰略,要頂住霸權主義的種種壓力,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就必須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注意: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2)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主要措施)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我們應對世界范圍相互激蕩的各種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既要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化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只有堅持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時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總結:走進文化生活
1. 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1)文化生活具有多樣性的原因
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也給大眾傳媒插上飛翔的翅膀。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文化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斑斕色彩,人們在文化生活中面對著多種選擇。
(2)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我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
表現:1)它能夠滿足人民日趨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
2)它可以通過靈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現方式,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3)它便于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4)它易于引導人的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的發展。
②令人憂慮的現象
原因: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也引發了令人憂慮的現象。
表現:1)有些部門和單位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顧社會效益,肆意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
2)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娛樂的名義,以荒誕、庸俗的內容,迎合低俗趣味。
3)有些媒體單純追求轟動效應,熱衷于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
(3)正確對待:面對文化市場的活躍,文化產品的豐富,文化生活的繁榮,我們絕不能放任自流,而應該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正確引導,積極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
2.發展大眾文化的基本要求
(1)為什么要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①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特點。
②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應該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的文化產品,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
(2)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是什么?
無論什么類型、風格的文化產品或文化活動,人民大眾真正需要的是先進的、健康有益的文化。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才是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
3. 落后文化與腐朽文化的含義、危害及存在原因
(1)落后文化
①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
②表現:落后文化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成表現出來,如看相、算命、測字、看風水等。
③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環境,危害社會。
④政策:需要不斷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注意:“傳統習俗”與“落后文化”的關系:
將傳統習俗等同于落后文化的觀點是片面的,犯了簡單化和片面化的錯誤。所謂傳統習俗,是指世代相傳的社會風俗習慣,是過去若干風俗習慣的積累。落后文化通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但落后文化并非僅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而通過傳統習俗表現出來的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我國的傳統習俗中既有前人積累的精華,也存在糟粕的內容,我們應當保留傳統習俗中的精華部分,改造其中落后部分,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2)腐朽文化
①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穢色情文化等,都屬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
③政策:必須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我國曾長期處于封建社會,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
②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既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也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對我國思想文化領域的沖擊。
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帶來文化活力的同時,還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也會反映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來,誘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權錢交易、損人利己、欺詐勒索等現象。
4.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導向和示范作用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導向和示范作用。社會主義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并依靠社會主義政治和經濟力量,在人民大眾的文化生活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
(2)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加強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