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論知識點總結
認識論知識點總結:分析與綜合相結合
1.事物的客觀性質決定了在思維中必須進行分析與綜合。分析就是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綜合就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考過程。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我們既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
2.貫穿于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方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對矛盾各方面及其關系既分析又綜合;對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綜合;對其他各種矛盾關系既分析又綜合。
認識論知識點總結:想像與創造性思維
1.想像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思維能力。合理的科學的想像,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的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極為有益的。
2.創造性思維要求人們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3.21 世紀是知識經濟占國民經濟主導地位的世紀。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革命性力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4.創造性思維要和合理想像有機結合。培養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善于發現問題;二是要敢于超越;三是務必積累知識;四是要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五是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認識論知識點總結:實踐的特征
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
(1)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與其他動物消極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有根本區別。
(2)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它必然引起客觀對象的變化,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
2.實踐的特征:
(1)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由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有機結合而構成的實踐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 (實踐的三個基本要素:實踐主體、實踐對象、實踐手段。)
(2)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性的活動。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意識指導下進行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總是追求達到一定的目的。(注意:這是實踐的本質特征。)
(注意:實踐的客觀性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實踐的能動性體現了辯證法的觀點。夸大客觀性否定能動性,會導致機械唯物主義;夸大能動性否定客觀性,會導致唯心主義。)
(3)實踐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人們的實踐活動不是在這種社會關系中進行,就是在那種社會關系中進行,孤立的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具有社會性的實踐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體現了實踐的歷史性。
認識論知識點總結:實踐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1.實踐的具體形式無限多樣,每一種實踐活動都有它的表現形式,尤其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實踐的內容日益廣泛,實踐的形式更加復雜。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是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2.生產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的活動,是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的活動。它是人類最早的實踐活動,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的生命存在、人的發展和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人類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過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社會關系的調整和變革能夠反作用于生產活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我國,改革是一場廣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
4.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集中體現為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認識論知識點總結: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1.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生的。實踐出真知,實踐是一切科學知識的源泉。(注意:認識的來源≠認識途徑)
(2)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根本動力。實踐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實踐的發展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展。
(3)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認識的最終目的則是把理性認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
(4)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檢驗認識正確與否,就是將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及其規律進行對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一方面受主觀認識的指導,聯系著主觀認識,另一方面又改造和變革客觀對象,聯系著客觀事物。這樣,實踐過程就成為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聯系的橋梁,人們就能夠把主觀認識同客觀事物加以比較,可以用實踐的客觀結果來檢驗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結論: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依賴于實踐,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①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②錯誤的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③重視真理和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④認真學習間接經驗,總結直接經驗,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成才。
認識論知識點總結: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其主要的穩定的部分是勞動群眾。
2.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主要表現: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3.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肯定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就必須樹立群眾的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
4.青年學生要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強調青年學生與群眾的實踐相結合,是由青年學生的特點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改革開放的實踐需要決定的:青年學生走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道路,要求做到: 第一,既要認真學習書本知識,又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第二,在實踐的基礎上做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
認識論知識點總結: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
1.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自然界,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屬性與規律,變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態,使自然界發生和諧的變化,創造出人工形態的物質資料,以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改造社會,就是要通過變革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或管理體制,改變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使社會面貌發生變化,不斷進步。
2.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在改造主觀世界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改造處于核心地位。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會自發形成,只有在實踐基礎上,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轉變主觀世界。
3.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的關系:改造客觀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其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
4.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主觀世界,從而促進自身的不斷完善。人們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從而促進客觀世界的發展。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都離不開實踐。
5.在社會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①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不斷調整主觀與客觀的辯證關系。②在實踐的基礎上做到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統一、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奉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