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古文知識整理匯總之通假字
通假字大全
1.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愛”通“薆”;“見”通“現”
2.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說”通“悅”;“女”通“汝”
3.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歸”通“饋”
4.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匪”通“非”;“女”通“汝”
5.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無”通“毋”
6.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說”通“脫”
7.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泮”通“畔”
8.肇錫余以嘉名
“錫”通“賜”
9.扈江離與辟芷。
“辟”通“僻”
10.來吾道乎先路。
“道”通“導”
11.指九天以為正兮。
“正”通“證”
12.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取”通“娶”
13.箱簾六七十,綠碧青絲繩。
“簾”通“奩”
14.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
“紉”通“韌”
15.蘭芝初還時,府吏見丁寧。
“丁寧”通“叮嚀”
16.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
17.他鄉各異縣,展轉不可見。
“展”通“輾”
18.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
“屬”通“囑”
19.某所,而母立于茲。
“而”通“爾”
20.比去,以手闔門。
“闔”通“合”
21.稱心快意,幾家能能彀。
“彀”通“夠”
22.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冥”通“溟”
23.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通“陲”
24.適莽蒼者,三餐而反 。
“反”通“返”
25.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
26.此小大之辯也。
“辯”通“辨”
27.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
“而”通“能”
28.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
“辯”通“變”
29.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匪”通“非”
30.瞎王劉引定火喬男女。
“火”通“伙”
31.明標著冊歷,見放著文書。
“見”通“現”
32.求!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
33、是誰之過與?
“與”通“歟”
34.直不百步爾,是亦走也
“直”通“只”
35.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頒”通“斑”
36.涂有餓殍而不知發。
“涂”通“途”
37.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無”通“毋”
38.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暴”通“曝”
39.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
40.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
41.合從而締交,相與為一。
“從”通“縱”
42.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
43.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受”通“授”
44.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45.并曾賦斂,倉庫少內。
“曾”通“增”;“內”通“納”
46.再拜便辟。
“辟”通“避”
47.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
48.則思無因怒而濫刑
“無”通“毋”
49.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具”通“俱”
50.距關,毋內諸侯。
“距”通“拒”;“內”通“納”
51.張良出,要項伯。
“要”通“邀”
5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倍”通“背”
53.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通“早”
54.今者有小人之言,令與臣有卻。
“卻”通“隙”
55.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參”通“驂”
56.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坐”通“座”
57.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閔”通“憫”
58.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零丁”通“伶仃”
59.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有”通“又”
60.不嗛,則奮擊。
“嗛”通“慊”
61.椎釜鬲甕盎盈道上
“椎”通“槌”
62.太尉判書,辭甚巽。
“巽”通“遜”
63.備得太尉遺事,覆校無疑。
“覆”通“復”
64.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65.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66.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7.姜氏何厭之有。
“厭”通“饜”
68.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
“無”通“毋”
69.無庸,將自及
“庸”通“用”
70.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帥”通“率”
71.遂寘姜氏于城潁。
“寘”通“置”
72.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
“闕”通“掘”
73.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錫”通“賜”
74.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
“摩”通“磨”
75.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底”通“抵”
76.思垂空文以自見。
“見”通“現”
77.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失”通“佚”
78.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
“紀”通“記”
79.則仆償前辱之責。
“責”通“債”
8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
81、大都不過參國之一。
“參”通“三”
拓展:學習文言文的技巧
(法)一、化整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當作一個整體去籠統地讀,這便像“囫圇吞棗”,應把這個整體分析成若干意義段落進行分段熟讀才好
[析]一篇課文經過意義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線索與作者的思路,對所寫的人物和事物的來龍去脈,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照生活的邏輯和照人地時與前因后果的交代,貫穿起來。層次既清楚了,熟讀之后,很快就能背誦。背誦應分段背,各個突破,直到全部背完為止
(法)二、抄讀法。這是眼、口、手、心綜合運用于背誦的方法
[析]眼看文章的字、詞、句,口念文章的字、詞、句,手寫文章的字、詞、句,心想文章的字、詞、句。抄抄讀讀,讀讀抄抄,不要多時,讀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讀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夠全部背誦完。當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過對它們的熟記而背出
(法)三、累進法。采用此法有如滾雪球,即先讀第一句,即背誦第一句;再將第一二句連讀,即要求第一二句連背。依次類推,滾動前進,累積背完全文為止
(法)四、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為單位實行三抓
[例]當要背誦《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運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個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體現的作者思路,文章脈絡──交鋒發生在秦王與安陵君之間,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雙方斗爭的前奏。情節開端部分。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這些提示去背課文就容易些
(法)五、照看譯文背誦法。即由語體文反回文言文
[例]如要背誦歐陽修《醉翁亭記》,可以先將它逐句譯成現代漢語(即“古譯今”),然后根據所譯的漢語,再返回古代漢語(即今譯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從譯文回復到原來的文言文,多次反復,這不但練習了古譯今,而且可以比較古今詞法句法,背誦原文,不論其長短,都是易為的
[析]以上五法,對于背誦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個方法,固然可以采用,幾個方法,綜合運用,似乎更好一些。總之,采用何法,沒有定規,一個是各人所喜愛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這是主觀的一面,另一個則看客觀的背誦效果了,采取的某法既快(背誦得快)又好(背誦準確),那么那個法就是一個最佳的方法
看了“高中語文古文知識整理匯總之通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