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高考語文模擬卷試題
湖南高考語文模擬卷試題
一、語言文字運用(12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忖度(cǔn) 粗獷(kuàng) 溯源(sù) 怙(hù)惡不悛
B.巨擘(bò) 輪廓 (kuò) 悚然(sǒng)涸轍之鮒(fù)
C.整飭(chì) 浸漬(zì) 拘泥(nì) 有棱有角(líng)
D.感喟(wèi) 黏土(nián) 徘徊(huái) 命途多舛(chuǎn)
解析:1、B(A粗獷 guǎng,有棱有角léng 感喟kuì)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緬懷 采擷 歡呼雀躍 穿流不息
B.斑斕 遴選 書聲瑯瑯 蒼天大樹
C.驚蟄 翔實 察言觀色 含英咀華
D.滄桑 震撼 眼花繚亂 憑心而論
解析:C(A.“穿流不息”應為“川流不息”;B.“蒼天大樹”應為“參天大樹”;D.“憑心而論”應為“平心而論”。)
3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日本政府自從悍然宣布購買釣魚島以來,中國各地愛國民眾以不同的方式對日本政府的丑惡行徑予以強烈的譴責和聲討。
B . 3 月下旬,本是春暖花開、草長鶯飛的日子,但在雨雪、風沙的打壓下,北京城的草木集體“拒絕”返青,玉淵潭公園的櫻花節活動也不得不延后舉行。
C . “中國達人秀”這類“零門檻”的選秀節目,讓擁有才華和夢想的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賦和潛能,也讓我們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關鍵在于是否相信夢想,相信奇跡。
D .長篇小說《 蛙》 曾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其作者是中國文壇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創作過《 紅高粱》等佳作的著名作家莫言之手。
解析:B(A語序不當,“日本政府”應移到“自從”之后;C兩面對一面,應刪去“是否”;D句式雜糅。)
4、填入下列橫線上最恰當的詩句是
菊花素有“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對菊花情有獨鐘,正所謂“ ① ”。菊不畏寒,“季秋之月,菊有黃花”。白居易云:“ ② 。” “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說的是菊沒有落花的凄涼,不像牡丹和桃花的花瓣大朵凋謝。南宋愛國遺民詩人鄭思肖就是借詠菊自勵節操:“ ③ 。”
①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②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③家家爭說黃花秀,處處籬邊鋪彩霞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②③
解析:C。根據對聯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稱、節奏相應,一般不重復用字及仄起平收的原則。
二、文言文閱讀(22分。其中,選擇題12 分,每小題3 分;翻譯題10 分)(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一8 題。
吳山圖記
(明)歸有光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為吳縣,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為給事中。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繪《吳山圖》以為贈。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吳縣縣令未滿三年,因考績列入優等被調入京城擔任給事中。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于民,離任時,百姓設法挽留卻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離開他的百姓,于是有熱心人便畫了一幅《吳山圖》來送給他。
夫令之于民,誠重矣。令誠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澤而有榮也;令誠不賢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矣。異時吾民將擇勝于巖巒之間,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宮也,固宜。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于此山哉?
縣令對于老百姓來說,確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縣令確實是賢良的,那么當地的山川草木也為蒙受其恩澤而感到榮耀;如果縣令不賢良,那么當地的山川草木也會遭殃,感受到恥辱。魏君對于吳縣的山河,可以說是增添了光彩了。今后有那么一天,吳縣的老百姓將會在青山秀巖間挑選一塊名勝寶地,在佛寺或道觀里祭祀他,這完全是應該的。那么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為什么還對這里的名山那樣眷戀呢?
昔蘇子瞻稱韓魏公去黃州四十馀年而思之不忘,至以為《思黃州》詩,子瞻為黃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賢者于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君今去縣已三年矣。一日,與余同在內庭,出示此圖,展玩太息,因命余記之,噫!君之于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從前,蘇東坡稱贊韓琦離開了黃州四十多年,還念念不忘黃州,以至于寫下了懷念黃州的詩歌。蘇東坡替黃州人把這詩刻在石碑上。由此后人才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賢能之士到某一處地方,不單單會使那兒的人民不忍心忘記他,而且連自己也不能忘記那兒的人民。現在魏君離開吳縣已經三年了,一天,他與我同在內庭,取出這幅《吳山圖》給我看,一邊欣賞,一邊嘆息,就命我寫篇文章記載這件事情。唉!魏君對于我鄉吳縣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們吳縣百姓忘記他呢!
(《震川先生集》卷十六)
5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夫令之于民,誠重矣 誠:確實,實在
B .亦被其澤而有榮也 被:蒙受
C .異時吾民將擇勝于巖巒之間 勝:風水寶地
D .君今去縣已三年矣 去:往,到
解析:D(去:離開。)
6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 以高第召人為給事中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B .君于吳之山川.蓋增重矣飛 是巨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C .子瞻為黃人刻之于石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D .因命余記之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解析:B(A介詞,譯為“因為”;連詞,表示并列,譯為“并且” B都是介詞,譯為“對” C介詞,譯為“替”;介詞,譯為“被”。D連詞,表示承接,譯為“于是”;介詞,譯為“通過”。)
7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第一段先交待自己與《 吳山圖》 主人的同年關系,再引出《 吳山圖》的故事,將一地的山川形勝與賢能之士聯系起來,同時也為下文的議論作鋪墊。
B .文章談了縣令的賢與不賢對老百姓的關系,又用蘇軾和韓琦的故事為例,目的是說明賢能之官吏自然會得到當地百姓的深切懷念。
C .作者用心雕飾文字,寫得清新淡雅,細膩描繪了吳縣的山水,又將深意寓于山水之外,構思非常精巧。
D .全文結構巧妙,層次井然,抒情含蓄。作者緊扣官與民的關系來展開議論,同時也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家之塊壘,真可謂運思良苦。
解析: C(作者在文字上不事雕飾,且選文并沒有描寫吳地山水。)
8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lo 分)
( 1 )君之為縣,有惠愛,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4 分)
譯文:
( 2 )而君則亦既去矣,何復惓惓于此山哉?( 3 分)
譯文:
( 3 )君之于吾吳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3 分)
譯文:
解析:(1)魏君任吳縣縣令期間,有恩于民,(離任時,)百姓設法挽留他卻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離開他的百姓。
(2)那么魏君既然已經離開了吳縣,為什么還對這里的山水那樣眷戀呢?
(3)魏君對于我鄉吳縣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們吳縣百姓忘記他呢!
(二)文言文斷句。(3 分)
9 .下列文句斷句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B .詩之不可及處/在乎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勞勞于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
C .屈原放逐/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為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
D .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事清曠果/何意于歌詞哉/直陶寫之具耳
解析:D(公一世之豪/以氣節自許/方將斂藏其用以清曠/果何意于歌詞哉/直陶寫之具耳)
譯文:辛棄疾乃一世豪杰,以氣節而自負,以功名事業而自期,當他收斂了自己的才干而去從事那種清閑放曠的事務的時候,又哪里是著意于小小的歌詞呢,只不過是把這作為陶冶自己性情、宣泄自己情懷的一種工具而已。
三、古代詩歌鑒賞與古詩文默寫(13分)
10.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題目。(8分)
山行即事
王質
浮云在空碧,來往議陰晴。
荷雨灑衣濕,蘋風吹袖清。
鵲聲喧日出,鷗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語,喚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種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覺,詩中指精神不振的樣子。
(1)從體裁來看,這首詩屬于 ,首聯統攝全詩的兩個字是 。(2分)
(2)這首詩以“山行”為題,但全篇未見“行”字。詩人是怎樣寫“行”的?請結合詩中詞句賞析。(6分)
解析:(1)五言律詩(律詩)(1分)、“陰晴”(1分)
(2)一是寫景物的動態來表現人的“行”,如“浮云”“來往”是人行走時所見的物態,“灑衣濕”、“吹袖清”顯示了風雨兼程的行人形象。(3分)二是寫出景物的層次來顯現人的“行”,如“浮云”、“荷雨”、“日出”“山色”,都是詩人行走時依次看到的先后景色,詩人且行且賞,隨著行程展現出一幅幅山間畫面。(3分)(意思如此表述不同,酌情計分)
11.古詩文默寫。(5分,每空1分)
(1)仰觀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2)________________,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3)鳥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蘇幕遮》)
參考答案:(1)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游目騁懷 (2)劍閣崢嶸而崔嵬 (3)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干宿雨
評分細則:5分。每空1分,與原文不合者,該空不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