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賦分的原則是什么
賦分的原則是什么
等級考試科目的等級計分規則:
將每門等級考試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B、C+、C、D+、D、E共8個等級。
參照正態分布原則,確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3%、7%、16%、24%、24%、16%、7%、3%。
等級考試科目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轉換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等級賦分的意義
實施等級賦分,可有效解決不同選科組合無法直接比較的問題,避免了不同科目之間因試題內容、形式、難度、考查角度等原因導致的成績差異,是當前新高考制度框架下科學有效的計分方法。
其公正地適用于所有考生,且不會改變同一科目內考生成績排名順序,客觀反映了考生個體在全體考生中的學業水平狀況,保證了成績轉換后的公平性,符合選拔性考試制度的設計初衷。
等級賦分以本省歷年高考成績大數據為基礎,經過嚴謹科學測算,并充分借鑒了其他高考綜合改革省市實踐經驗,現行分數轉換規劃符合本省實際狀況,區間劃分科學,能夠較好體現考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
新高考等級賦分制如何計算
等級賦分的規則是按照你選考此科目在全省的排名,按照排名確定相應的等級進行賦分。也就是說不管選考此科目的學生考多么低的分數,按照規則排名前1%的同學的成績就是100分,計入高考最終成績。
賦分制重點在排名,是將所有考生的原始成績,也就是卷面分進行高低排行,在排行過程中,將考生的各科成績按照分數劃分為不同等級,并“賦予不同的等級分”。可以很明顯的表現每個學生在總體水平中所處的位置高低,也就是學生所處等級,并不是考出來的成績,最終學生能被哪個檔次的院校錄取,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決定。
排名確定了,等級也就確定了,賦值區間也就確定了。反過來講,等級和賦值區間都是根據排名作為唯一依據而確定的。
每科等級成績本質上是考生的位次成績,主要由考生在科目內所處的位次決定,原始成績進行等級轉換后,排名順序不變。
新高考怎么選科
(1)物化生
專業覆蓋率:96.22%
科目關聯度:該組合為傳統的純理科組合,科目之間的學習關聯度較高,一般理科特別強的考生會做此選擇。
學科學習難度:物理、化學都屬于理科類比較難的科目,生物的學習難度雖然低于這兩者,但是同樣也需要考生具有超高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種組合的學習難度較大。
競爭壓力:選擇該組合的考生人數較多,而且多為優等生,競爭壓力較大,如果成績一般的考生選擇這個組合,很明顯會處于競爭的劣勢。
(2)物化政
專業覆蓋率:96.58%
科目關聯度:物理和化學都屬于理科類學科,政治注重知識記憶和理解,三個學科之間的關聯度不高,學科領域跨度較大。
學科學習難度:物理和化學都屬于理工類科目,物理的學習難度較高,知識之間的聯系緊密,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
化學的學習難度在物理和生物之間,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求考生具有較高記憶能力還能夠充分理解;
政治屬于文科學科,偏記憶性的知識較多,但是又比較貼合生活和時政熱點,所以政治想要得高分還是比較難的。
競爭壓力:這種組合專業選擇面廣,專業覆蓋率高,同時政治科目的加入也為未來發展提供幫助,有利于考生考研和公務員。這種組合選擇人數較多,有一定的競爭壓力。
新高考等級賦分計算公式
1、算法
等級賦分的規則是按照你選考此科目在全省的排名,按照排名確定相應的等級進行賦分。也就是說不管選考此科目的學生考多么低的分數,按照規則排名前1%的同學的成績就是100分,計入高考最終成績。
有專門的等級賦分計算公式:
(Y2-Y1)/(Y-Y1)=(T2-X)/(X-T1)
其中:
Y1:表示某等級內所有考生原始成績區間的下限;
Y2:表示某等級內所有考生原始成績區間的上限;
T1:表示相應等級的賦分區間的下限;
T2:表示相應等級的賦分區間的上限;
Y:表示考生的原始成績;
X:表示考生轉換后的等級成績。
根據以上分數計算出來后,將等級成績按照四舍五入的取整規則確定考生的最終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