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備考高考高分必備知識點整理
生物備考高考高分必備知識點整理篇1
1生物的基本特征:自我更新、自我復制、自我調節
1.1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1.2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1.2.1包括物質轉變(合成與分解)、能量轉換(儲存與釋放)和信息傳遞
1.2.2在代謝基礎上,生物表現出應激性,生長、發育和生殖,遺傳和變異等特性。
1.3生命是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
2生命的物質基礎
2.1以C、H、O、N、P、S為主的幾十種化學元素
生命的物質性;化學成分的同一性;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
2.2以蛋白質、核酸和脂類為主要成分的各種化合物
2.2.1水——生命源于水,也依賴于水
水在細胞中的兩種存在方式及其功能;結合水和自由水的含量比與細胞代謝的關系
2.2.2無機鹽
無機鹽離子與代謝的關系(組成成分和調節作用)
2.2.3糖類——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淀粉、糖元—→C6H12O6—→CO2+H2O+能量
核糖、脫氧核糖以及纖維素的重要作用
2.2.4脂類
脂肪和糖類的氧化供能特點
磷脂與細胞各種膜結構的關系
2.2.5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蛋白質的化學組成:氨基酸——→多肽鏈——→蛋白質
蛋白質的多種生物學功能:組織蛋白、酶蛋白、運輸蛋白、激素蛋白、抗體蛋白等
2.2.6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
核苷酸——→多核苷酸鏈——→核酸(DNA和RNA)
3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3.1真核細胞主要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
實驗研究法:分級離心法(細胞勻漿的制備和超速離心技術)
固定觀察法、活體觀察法、離體培養法等等
3.1.1細胞膜——物質交換的門戶
以細胞膜為代表的各種膜結構的特點
證明膜具流動性的實驗:人鼠細胞的融合實驗
膜的選擇透過性——物質通過膜的主要方式
跨膜運輸(自由擴散、主動運輸);非跨膜運輸(內吞作用、外排作用)
3.1.2細胞質——代謝的中心
參與能量轉換的兩種細胞器:線粒體和葉綠體
與主要功能相適應的膜結構特點
在不同細胞內的分布與細胞的代謝強度之關系
與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關的膜結構: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線粒體
具膜性結構的細胞器和非膜性結構的細胞器
3.1.3細胞核——遺傳的中心
核膜的結構特點(雙層膜和核孔)與功能
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及形態變化的遺傳學意義
3.1.4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完整統一的有機整體:證明細胞核和細胞質關系的實驗
3.2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比較
有無核膜;有無具膜結構的細胞器;基因結構中的編碼區是否含有非編碼序列
3.3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各種生物膜在化學組成上的同一性和結構上的一定連續性
各種生物膜在功能上明確分工,而更重要的是緊密聯系
生物膜系統的概念及研究意義
4細胞的增殖、分化、癌變和衰老
4.1體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的周期性——細胞周期
4.1.1分裂間期的特點:DNA分子的復制
4.1.2分裂期各時期的主要特點(以含有兩對染色體的高等植物細胞為例)
4.1.3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之比較
4.1.4細胞有絲分裂圖象的變式認識——二維坐標圖
4.2細胞的分化、癌變(畸形分化)和衰老
5細胞工程
5.1細胞的全能性
5.2植物細胞工程的基本技術——植物組織培養
植物體細胞的雜交
5.3動物細胞工程的基本技術
動物細胞的培養(原代培養和傳代培養、細胞株和細胞系)
動物細胞的融合
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雜交瘤細胞的獲得—培養—免疫分析、篩選—再培養—提取
第二單元代謝——生物最基本的特征
1酶與代謝之關系
1.1酶的發現及化學屬性:蛋白酶與非蛋白酶(如RNA酶)
1.3酶的性質及實驗研究
高效性、專一性及需要適宜的條件
1.3.1證明酶催化效率高低的幾個實驗:
1.3.2用曲線圖分析影響酶活性的各種因素:(溫度、pH、酶的濃度、反應物濃度)
2生物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ATP
2.1 ATP等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知識在課本中的分布
2.2 ATP的結構特點與能量變化之關系:
2.3 ATP的形成途徑及形成場所
3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3.1滲透作用的原理;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的條件
3.2證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現象的發生原因:(內因與外因)
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的實驗研究還可用于:判斷植物細胞的死活;推測細胞液的濃度
3.3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與合理灌溉
4植物的礦質營養
4.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14種)
4.2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熟悉原理,討論問題)
4.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特點
4.4合理施肥與無土栽培
4.5礦質元素的吸收與呼吸作用、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的關系
5光合作用(碳素同化作用)
5.1光合作用的發現及實驗研究:薩克斯實驗、恩吉爾曼實驗、同位素示蹤法的應用
5.2熟識光合作用全過程的圖解
光反應和暗反應兩個階段的進行部位、物質轉變和能量轉換的特點
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葉片結構特點之比較
5.3影響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曲線圖分析):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和環境溫度
5.4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騰作用原理在生產實踐上的應用:(問題討論與習題解析)
6人和動物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
6.1糖代謝:以“血糖濃度相對穩定的維持”為中心,理出“血糖的三個來源和三個去路”
6.2脂類代謝:脂肪在人和動物體內的變化
6.3蛋白質代謝:“組織蛋白質的形成所需氨基酸的來源”;“氨基轉換作用和脫氨基作用”
6.4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在一定的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又相互制約
6.5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人體健康的關系:
合理膳食的重要性:糖的足量;脂肪的適量和磷脂的補充;蛋白質的定量,等等。
生物備考高考高分必備知識點整理篇2
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認識不到位
1. 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 含量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細胞鮮重最多的元素是O, 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 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S是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之一,Mg是葉綠素的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紅蛋白的組成元素之一,N、P是構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質的重要元素等。
3. 許多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就不能正常進行,植物就會“華而不實”;人體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狀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動物血鈣過低或過高,或機體出現抽搐或肌無力等現象。
不能熟練掌握蛋白質的結構、功能
有關蛋白質或氨基酸方面的計算類型比較多,掌握蛋白質分子結構和一些規律性東西是快速準確計算的關鍵,
具體歸納如下:
①肽鍵數=失去的水分子數
②若蛋白質是一條鏈,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1
③若蛋白質是由多條鏈組成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肽鏈數
④若蛋白質是一個環狀結構,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
⑤蛋白質相對分子質量=氨基酸相對分子質量總和-失去水的相對分子質量總和(有時也要考慮因其他化學鍵的形成而導致相對分子質量的減少,如形成二硫鍵時)。
⑥蛋白質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數=肽鏈數
⑦基因的表達過程中,DNA中的堿基數:RNA中的堿基數: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數=6:3:1。
對細胞周期概念的實質理解不清楚
一個細胞周期包括間期和分裂期,間期在前,分裂期在后;二是不理解圖中不同線段長短或扇形圖面積大小所隱含的生物學含義。線段長與短、扇形圖面積大小分別表示細胞分裂周期中的間期和分裂期,間期主要完成DNA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該時期沒有染色體出現,分裂期主要完成遺傳物質的均分。
理解細胞周期概念時應明確三點:
①只有連續分裂的細胞才具有周期性;
②分清細胞周期的起點和終點;
③理解細胞周期中的分裂間期與分裂期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各期在時間、數量等方面的關聯性。
其生物學模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線段描述、表格數據描述、坐標圖描述、圓形圖描述等。
說明:選擇觀察細胞周期的材料時最好分裂期較長且整個細胞周期較短的物種。因為各時期的持續時間長短與顯微鏡視野中相應時期的細胞數目成正相關,所以是分裂期相對越長的細胞,越容易觀察各期的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
計算DNA結構中的堿基問題時易出錯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核酸中堿基數量計算的基礎。根據該原則,可推知以下多條用于堿基計算的規律。
1. 在雙鏈DNA分子中,互補堿基兩兩相等,即A=T,C=G;且A+G=C+T,即嘌呤堿基總數等于嘧啶堿基總數。
2. 在雙鏈DNA分子中,互補的兩堿基之和(如A+T或C+G)占全部堿基的比等于其任何一條單鏈中該種堿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轉錄形成的mRNA中該種比例的比值。
3. DNA分子一條鏈中(A+G)/(C+T)的比值的倒數等于其互補鏈中該種堿基的比值。
4. DNA分子一條鏈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補鏈和整個DNA分子中該種比例的比值。
5. 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其互補配對的堿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
對性別決定認識不清
性別是由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體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以性染色體決定性別為主要方式。雄性體細胞中有異型的性染色體XY,雌性體細胞中有同型的性染色體。
對大多數生物來說,性別是由一對性染色體所決定的,性染色體主要有兩種類型,即XY型和ZW型。由X、Y兩類性染色體不同的組合形式來決定性別的生物,稱XY型性別決定的生物,XY型的生物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用表示,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則用XY表示。由Z、W兩類性染色體不同的組合形式來決定性別的生物,稱ZW型性別決定的生物,ZW型的生物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ZW,而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則用ZZ表示。
對基因突變與性狀的關系模糊不清
親代DNA上某堿基對發生改變,則其子代的性狀不一定發生改變,
原因是:
①體細胞中某基因發生改變,生殖細胞中不一定出現該基因;
②若該親代DNA上某個堿基對發生改變產生的是一個隱性基因,并將該隱性基因傳給子代,而子代為雜合子,則隱性性狀不會表現出來;
③根據密碼子的簡并性,有可能翻譯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狀表現是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某些環境條件下,改變了的基因可能并不會在性狀上表現出來等。
不能準確判斷生物的顯性和隱性性狀
1. 據子代性狀判斷:
①不同性狀親代雜交→后代只出現一種性狀→該性狀為顯性性狀→具有這一性狀的親本為顯性純合子;
②相同性狀親本雜交→后代出現不同于的親本性狀→該性狀為隱性性狀→親本都為雜合子。
2. 據子代性狀分離比判斷:
①具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3:1→分離比為3的性狀為顯性性狀;
②具兩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9:3:3:1→分離比為9的兩性狀都為顯性。
3. 遺傳系譜圖中顯、隱性判斷:
①雙親正常→子代患病→隱性遺傳病;
②雙親患病→子代正常→顯性遺傳病。
4. 若用以上方法無法判斷時,可用假設法。在運用假設法判斷顯隱性性狀時,若出現假設與事實相符的情況時,要注意兩種性狀同時做假設或對同一性狀做兩種假設,切不可只根據一種假設得出片面的結論。但若假設與事實不相符時,則不必再做另一假設,可予以直接判斷。
將生長素分布多少與濃度高低混為一談
易錯分析:一是不能正確分析水平放置的生長幼苗在植株不同部位生長素分布情況,由于重力作用,生長素在下部(近地側)比上部(遠地側)的分布多。
對于植株的莖來說,這個生長素濃度屬于低濃度,能促進生長,因而下面的生長較快,植株的莖就向上彎曲生長。同樣的生長素濃度,對于植株的根來說,屬于高濃度,會抑制生長,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長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彎曲生長。
二是將生長素濃度高低與多少混為一談,認為多就是濃度高。要注意不同部位生長素分布多少與生長素濃度高低具有不同的含義,前者通常用于說明生長素的分布情況,后者通常用于說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情況。
1. ①單側光:單側光照射影響生長素的運輸,產生植物向光性。向光性產生的內部因素是生長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單側光的照射。
②地心引力(重力)→莖的背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生長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主要從植物體形態學上端向下端運輸。把植物體橫放時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引起生長素分布不均勻,由于根、莖對生長素敏感程度不同,而產生根的向重力性、莖的背重力性。
2. 運用生長素的兩重性來解釋植物的生長現象時,應首先注意相同濃度的生長素處理的是植物的哪個部位(根、莖、葉、果實等),從而判斷對其生長是促進還是抑制。
3. 生長素作用兩重性的體現——頂端優勢。
①原因:頂芽合成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頂芽處生長素濃度低,促進生長;側芽處生長素濃度高,抑制生長。
②應用:果樹的剪枝、茶樹摘心、棉花打頂等都能增加分枝,提高產量。
4. 除頂端優勢外的生長素兩重性的實例:
a.根的向重力生長,其中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根生長,而遠地側生長素濃度低,促進根的生長,表現出向重力性。
b.除草劑,其中2,4-D就是利用雙子葉植物適應濃度較低,而單子葉植物適應濃度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單子葉作物中除去雙子葉雜草。
對人體內環境的概念與組成成分理解不深入
易錯分析:不知道內環境的組成成分是導致錯誤的根本原因。
? 辨別某種物質是否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時,首先分清它是否為液體環境中的物質,其次要看這種物質是否存在于細胞外液,如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所處的液體環境,不屬于細胞外液,而是細胞內液,因而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
? 要清楚內環境中各種不同的成分。
①血漿的成分:水,約90%;蛋白質,約7%~9%;無機鹽,約1%;血液運送的各種營養物質,如脂質、氨基酸、維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運送的各種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運送的氣體、激素等,如O2、CO2、胰島素等。
②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很少。
對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mRNA之間的關系模糊
基因是染色體上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和結構單位。
每條染色體通常只有一個DNA分子,染色體是DNA的主要載體;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每個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遺傳信息存在于基因中,是指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遺傳密碼位于mRNA上,是指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遺傳信息間接決定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密碼子直接控制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