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設計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設計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理解創新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能力目標:
能列舉實例,運用相關原理說明創新推動了社會進步,創新推動了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創新推動了人類思維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創新的深刻理解,認識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使學生牢固樹立創新意識。
〔教材內容分析〕
本框內容通過分析創新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動作用,強調了“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這一基本觀點,承接上一框題內容,談了創新與社會進步之間的關系,從實踐層面上說明了創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要求。本框設計了三目:第一目——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了這一觀點:創新實現科技進步,創新更新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創新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廣闊的勞動對象,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二目——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以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的作用論證了這一觀點。第三目——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創新推動社會的發展*#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難點是理解“創新推動人類思維的發展”。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課前布置預習,要求學生分工收集反映創新推動科技進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人類文化的事例及我國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成果。)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探究一〕多媒體展示不同時代紡織機的圖片
材料:紡織業的發展與紡織機的發明和改進
英國產業革命從紡織業開始。紡織分紡紗和織布兩個環節。1733年,約翰·凱發明了飛梭,改進了織布技術。1738年,約翰·惠特和路易斯·保羅發明滾輪式紡織機。織布速度變快而紡紗速度顯得慢了。1765年,紡紗工、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了錠子垂直放置的“珍妮機”。這種立式的多滾輪紡紗機可以安裝80根錠子,大大加快了紡紗速度。1769年,阿克賴特(1732-1792)在別人的幫助下發明了動力紡紗機,改變了從前棉紗只能作緯線不能做經線的局面。1779年,塞纓爾·康普頓將阿克賴特的水力紡紗機與哈格里夫斯的“珍妮機”相結合,發明了新一代的走錠紡紗機,稱為“騾機”。最初的騾機有12個錠子,紡得的紗線不僅結實而且十分精細。后來經過改進,騾機可裝400枚紗錠。這種紡紗機的出現改變了紡紗業跟不上的局面,相反造成了織布業的困頓。1785年,根特的一位牧師卡特賴特造出了一架動力織機。由于新式的動力紡紗機和織布機的發明,英國紡織業迅速成為世界第一大輕工業。
〔思考〕1、紡織機的改進和紡織技術的進步意義何在?其進步是通過什么實現的?
2、社會生產力由生產工具,勞動者,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結合你們所了解的事例從這三個方面說明創新是怎樣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
(多媒體依次顯示這兩個問題)
(學生討論,發言交流)
二、層層分析,教學互動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板書)
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進步的歷史充分說明了“科技進步的實質就是創新”。科技的進步是通過創新實現的。創新使得科技進步,更新了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新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對勞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新技術使人類有能力將更多的事物納入自己勞動對象的范圍,甚至生產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類使用。所以創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板書)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還了解到哪些體現科技創新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事例?
(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深理解)
〔學生交流〕同學們能否分別列舉一些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你認為這些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對我國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充分利用來自學生的教學資源)
〔探究二〕材料:長期以來,人們在思想上一直受計劃、計劃經濟等同于社會主義,市場、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等傳統觀念的束縛。為此,鄧小平對上述不同層次的范疇造成的思想混亂,在理論上給予了澄清。鄧小平強調:“我們必須從理論上搞懂,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分不在于是計劃還是市場這樣的問題”,“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它為社會主義服務,就是社會主義的;為資本主義服務,就是資本主義的”;將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區分開來,得出了“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不存在根本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結論,從根本上打破了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思想對人們思想的禁錮。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創新,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考〕以上事實說明了理論創新對社會發展起著怎樣的作用?
師: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變了“一大二公”的經濟制度,發展和完善與之相適應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等經濟制度,推動了政治體制改革。可以說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為先導,推動了我國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系統龐大的工程,經濟體制的改革帶動了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改革創新。
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板書)
(1)創新促進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2)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
(3)堅持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
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探究三〕材料:課本79頁。
師:(簡單解釋材料中涉及到的三種思維方式)
(1)模糊直觀的思維方式:古代科技水平較低,人們認識對象范圍小,認識水平低,沒有能力認識事物的內在構成和聯系,局限于對事物現象的直觀性,表面性,局部性和偶然性的經驗性認識,因此習慣于整體,模糊,直觀的思維方式,忽視對事物的精確的量化和分析。
(2)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是指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事物。15世紀后半期到18世紀末,自然科學中比較完善的只有力學,自然科學總的還處于搜集材料階段。對各種現象分門別類地搜集材料,撇開它們之間的聯系和變化,暫時把它們作為一種孤立的,靜止的,不變的東西進行觀察,分析。這種孤立地,靜止地考察問題的方法被培根等人帶入哲學領域,形成了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
(3)辯證的思維方式: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隨著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現代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現代科學研究的細化和各學科之間的交叉和綜合趨勢不斷加強,向系統的多樣化,復雜化發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興起的系統科學。它是以系統及其機理為對象,研究系統的類型,一般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包括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基礎理論,對人類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思考〕是什么推動了人類思維方式的發展?
(學生)
師:歸納,(1)創新推動著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 (板書)
實踐-→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思維方式變革
(2)創新推動著人類文化的發展 (板書)
(學生交流)試舉出人類文化發展歷程中的一個事例來說明創新實現文化的發展。
師:(總結)任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歸根到底都與創新密切相關。創新是對真理的發展,對實踐的推進,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首先、教材分析,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生活與哲學》第3單元第10課的第2框的內容。
本節課的這部分內容,是在上一框樹立創新意識的基礎上繼續展開的,通過學習創新的含義;理解創新的方法論意義,體會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熟練運用相關方法論,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本課是對上一課創新意識的一個升華。學習本課對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民族責任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掌握創新與社會進步的關系,明白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破除落后的思想意識,積極參加創新實踐,勇于突破陳規舊俗,注重研究新情況,敢于提出新問題,大膽尋找新思路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使學生牢固樹立創新意識,樹立“創造偉大”的觀念。對于一個社會來說,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對于一個人來說,創新實現了個人的不斷進步。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創造性思維、合理想象在認識中的作用的理解,對哲學上創新的概念以及延伸出來的理論在理解上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它的正確認識對學習本框內容十分重要以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創新意識,都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為本框的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 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采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并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 課題引入: 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并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 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并不神秘總結并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后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采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了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 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后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并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
看了“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