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題(2)
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題答案
1.D 2.C 3.D【解析】不刊之論:比喻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易錯用為貶義成語。A項 不絕如縷,比情勢危急;也形容聲音細微悠長。B項 鋌而走險:因走投無路而采取冒險行動。用在本句與句意不符。C項 惟妙惟肖: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此句式說天然的“大石”,使用對象不當。
4.A(B項成分殘缺,應在“添加劑”的后面加上“的專項活動”;C 單謂語與雙賓語搭配不當,“效率”不能用“完善”,應用“提高”。D項語序不當,應將“一系列”放在“促進”的前面) 5.B
6. C(A項,原文是“一直有觀點認為”,并非作者的觀點;B項,說法絕對,原文只是說“讓所有學生接受同樣模式的教育,絕不是教育公平的體現”;D項,原文是“并不能說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變高中學生對文理學科的不同傾向”) 7. C(C項是說取消文理分科的條件)
8. D(D項是說我國高中教育已形成了系列化舉措,與解釋理由無關)
9. D庶幾:希望、企圖
10. C(A作為;治理B被;我C都為音節助詞D顧念;回頭看)
11. C【解析】A.項:①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為兵,不獲如志。”句子是說其志向沒能實現; B項:②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獸類能識人氣。未至百步,輒伏而號,其聲震山谷。德以不顧死,未嘗為動。須臾奮躍,如將搏焉。’”這是孟德介紹猛獸情況;D項:②第三段:“推此道也,雖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獸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評論感想。
12. B【解析】B項:宋孝孫并沒有派人向上級報告。該項無中生有。
13.(1)(孟德)用他的衣服換了一把刀和十個餅,攜帶(這些東西)進入山中。(省略主語) (2)張安道正好掌管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脫離軍籍成為老百姓。(適 知 除) (3)推測虎(要)吃人,先用威風壓倒對方,但(對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無處施展了吧? (意 “被之以威”倒裝 被)
14.詩歌鑒賞
⑴①動靜結合,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雁橫塞”這是動景,“人倚樓”這是靜景,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桿,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與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過廖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聽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饒有情韻,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
④引發聯想,韻味清遠。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讓人聯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嘆,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的情思,那長笛一聲引發無窮的聯想,使聞者黯然神傷。(對藝術特點的概括2分,結合詩歌具體分析2分。意思對即可。)
⑵第一問:寄托了詩人思鄉歸隱的思想感情。(2分)
第二問:理由只要能答出兩點即可:(2分)
㈠寓情于景。籬菊的意象與詩中的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歸隱的情緒。①籬菊的意象,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潛,寄托的是歸隱三徑之心。
②詩中把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的情緒。
㈡尾聯借用典以明主旨,寫家鄉鱸魚正美,我不歸去,卻如囚徒般羈留長安,甚是無謂,表示的是歸隱事不宜遲的決心,籬菊的意象與之相和諧。
16.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2分),形象表現了鳥的空巢隨著時光流逝,日漸殘損、破敗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鳥去巢空的悵惘之情。(2分)
17.描寫了三類“空巢”:①鄉村空巢(或鄉村現代氣派的住宅),豪華氣派卻沒有人氣,是主人炫富的象征。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曾經興旺,如今岑寂。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主人居無定所,四海為家。(每點2分)
18.“起點”意味著曾經尋常而溫暖的“空巢”是名人走向廣大世界、無限量地展示才情的出發點,(3分)如今又寄寓了人們探尋名人成功足跡、獲得教化的心愿。(3分)
19.首尾呼應,與文章開頭北方鳥的空巢的破敗景象形成強烈反差。(2分)作者展開想象, 描繪了北方空巢雛鳥歡叫、生機勃勃的動人畫面,寄寓了呼喚游子歸巢、親人團聚,向往溫暖和美生活的愿望。(4分)
20.教育部考試中心將定期公布國外正規高校名單(4分)
21.(1)答案示例:一千多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鮮在一首詩里,至今仍散發著清香。(4分)
(2)答案示例:多情的小草,在春風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著,把自己排成詩行。(4分)
.22.作文(60分)
以上是由小編分享的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題的全部內容,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看過“人教版高二語文上學期期末試卷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