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認識論知識點總結
高中政治必修4認識論唯物論知識點總結
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一)物質決定意識: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達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這一原理與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事實)作為根本出發點。即根據客觀存在的事實決定我們的主觀思想,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反對從主觀出發的錯誤觀點與做法。
(2)如何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不是輕而易舉的。既需要我們堅持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反對主觀主義,又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反對形而上學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同時還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自覺地用科學理論來指導我們的行動,分析和處理我們所遇到的一切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從而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主觀與客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具體的統一是從靜態講的,歷史的統一是從動態來講的。因此,我們既要實現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統一,又要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實現主觀與客觀的歷史的統一。
(二)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意識不僅能正確地反映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改造世界,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這一原理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這一原理及方法論要求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意識不僅能夠正確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世界上沒有不可以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但是,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受實踐的限制,受客觀事物自身的限制,每一時期的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有限的,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總是在擴展、在加深。
(2)從主觀方面來看,立場不同、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不同、思維方法不同、知識構成不同,這些因素制約著意識能否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
(3)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改造世界,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二、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
(一)客觀規律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的客觀性,集中表現為它的不可抗拒性。因此,客觀規律始終制約著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正確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就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人們是否按規律辦事,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否收到積極的效果;人們按規律辦事的程度,決定著人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收到積極效果的程度。
(二)按客觀規律辦事,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規律是客觀的,不等于說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人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們能夠利用對規律的認識,預見事物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指導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人們也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改變或創造條件,限制某些規律發生破壞作用的范圍,使人們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變害為利,為人類造福。
高中政治必修4認識論辯證法知識點總結
一、堅持聯系的觀點:根據2005年的高考考試大綱,這一部分內容要求把握以下幾點。
(一)聯系的普遍性: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是指事物之間以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聯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普遍聯系之中,其中沒有任何一個事物孤立地存在,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必須堅持聯系的觀點,既要看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橫向聯系,又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內部聯系,反對形而上學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二)聯系的客觀性: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配制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就要求我們:(1)既不能否認事物的聯系,也不能把主觀的聯系強加給事物。(2)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系。(3)人們要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系,就必須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
(三)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現象都會引起其他現象的產生,任何現象的產生都是由其他現象所引起的,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叫做因果關系。因果聯系是普遍的,同時又是客觀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科學地認識事物和有效地進行實踐活動時必須認識和掌握客觀事物的因果聯系。根據2005年的高考考試大綱,要求考生重點掌握把握因果聯系的重要性:(1)承認因果聯系的普遍性和客觀性,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進行科學研究的前提。因果聯系是普遍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一事物時,既要看到客觀存在的產生是有客觀原因的,即它一定是由某種現象所引起,又要看到它還會引起一定的結果。(2)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聯系,才能提高人們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所謂“自覺性” 就是要求們從結果中分析原因,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利于發揚成績,避免重犯同類性質的錯誤。所謂“預見性”就是要求我們預見某一現象可能產生的后果。只有對后果進行科學預見,才能正確指導自己的具體行動,促使事物向人們所期望的結果發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體現的就是這一哲學道理。
(四)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認為,整體和部分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1)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的。一是二者的內涵不同。不能把事物及其過程與構成它的部分等同起來。二是二者的地位與功能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整體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揮。(2)整體和部分是相互聯系的。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組成,沒有部分就沒有整體;部分是整體的部分,沒有整體也無所謂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到部分性能狀態及其變化,在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中,整體處于統帥的決定地位;反之,部分也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起決定作用。三是整體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正確處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首先,辦事情要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目標,即要求我們應該有全局觀念和整體觀念。其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即在強調局部要服從整體的前提下,必須十分重視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達到整體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結果。根據2005年的文綜考試大綱,刪除了“必須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內部聯系” 這一知識點。
二、堅持發展的觀點。根據2005年的高考考試大綱,這一部分內容要求掌握以下兩點。(一)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無限變化和永恒發展著的物質世界,發展就是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這一原理要求我們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1)要把事物如實地看成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3)要有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學會創造性思維,促進新事物的成長。根據2005年文綜高考考試大綱,這一部分知識點刪除了“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這一知識點,同時增加了“正確理解發展的實質”這一知識點。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即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發展是一種運動變化,但決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進步的運動變化趨向才是發展。
(二)按客觀規律辦事。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運動變化發展的,而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具有不可抗拒性。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反對不講科學,不顧客觀規律的冒險蠻干的主觀主義。根據2005年文綜高考考試大綱,這部分內容增加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知識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的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論創新的偉大成果,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科學發展觀的主旨在于更好地發展。國家的發展首先是經濟發展,要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本世紀頭20年,我們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實現這個目標,發展要有新思路,必須更好地把握和運用現代化建設規律。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著眼點,就在于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辯證地認識和處理與發展相聯系的各方面重大關系,我們才能緊緊抓住和充分用好戰略機遇期,順利實現既定的戰略目標。
三、堅持矛盾分析法。根據2005年文綜考試大綱,這一部分知識必須掌握以下幾點。
(一)堅持兩分法。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徹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矛盾無處不在,矛盾無時不有)。同時,矛盾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首先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這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兩點論,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即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的特點;事物矛盾的雙方也各有其特點。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反對形而上學不管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千篇一律地用一種方法去解決不同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系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沒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又是可以變化的。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必須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的統一起來,既要從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四)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唯物辯證法認為,復雜事物發展過程包含許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種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雖然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反過來會影響主要矛盾的發展和解決;同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絕對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又要學會統籌兼顧,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唯物辯證法認為,在每一個矛盾中,矛盾的雙方也有主次之分。客觀事物內部的雙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內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是事物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這一原理要求我們看問題時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四、事物發展的原因、狀態和趨勢。根據2005年文綜考試大綱,這部分內容要求掌握以下四點。
(一)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包括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外部原因。在事物的發展中,內因和外因同時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但是,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這一原理要求我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必須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二)量變、質變及其二者的關系。這一部分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識。(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泊統一。量變和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狀態。量變是指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質變是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在量變階段,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而質變則是事物根本性質的改變,是由一種性質的事物向另一種性質的事物的根本轉變。(2)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條件。要特別注意量變引起質變的另一種形式,即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于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3)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把握適度原則,防止和克服不顧分寸、盲目亂干的思想和行為。(4)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但是,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不等于事物發展變化的終結。新出現的事物會在新的質變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再一次引起質變。事物不斷地經過量變和質變這兩種狀態,永不停息地變化,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
(三)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而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發展是指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即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長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過程,其間必然經歷艱難曲折,甚至遭受失敗。要支持新事物,培養創新精神。
(四)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認矛盾,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