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預習功課的方法
對于初高中生來說,學前學后對學習的預習非常重要,但凡優秀的學生都有良好的預習習慣,那么學生如何有效預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一些關于有效預習的方法策略,歡迎大家參閱!
預習功課的方法
預習不簡單是提前看一看書而已,預習能讓同學們在聽課的時候有目的性。預習聽課的重點,可以使同學們更從容地聽課,因為一部分老師要講的內容都已經理解了,聽起課來當然會輕松。此外,預習會讓學生獲得一種心理上的優勢,這種優勢會轉化成為信心,從而超越其他學生。
對于預習,我們可以歸納出統一的預習步驟,一般來說,不論同學們哪一門課,也不管學習水平有多高,通常都可以采用以下步驟:
第一步:準備階段。
粗讀要預習的內容,以領會教材的大意。閱讀過程中可以做一些標注,比如用紅筆標出重點問題,用其他顏色的筆標出疑難問題。
第二步:查缺補漏階段
針對自己理解不透徹或遺忘了的舊知識,及時查閱有關學習材料,進行必要的復習,通過復習,為學習新課程打好基礎;對文中的疑難字詞,用符號標出,查工具書析義,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對于查閱的對理解教材有用的資料,可以補充在教材的空白處,也可以另加一張專門用于加批注用的紙貼在書的醒目處,以便以后學習時可以輕松復查。
第三步:復查階段。
解決完學習障礙后,回過頭來再看書,如果里面有不清楚的問題,可以記下來,或做出重點聽課標記,等上課時聽老師來講解。
第四步:驗收階段。
正常情況下,經過以上三步已經把書中的要點預習成功,這時,請合上書本,把剛才看過的內容再回想一遍:本章節講了哪幾個問題,重點概念是什么?主要思路是什么?還有哪幾個問題不清楚等等。這樣做可以加強理解和記憶,并起到驗收預習效果的作用。不少同學預習效果欠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這一環節。
關于預習的時間
預習不可以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不可以“半途而廢”,更不可以“輕言放棄”。預習久了成了習慣,你就會習慣優越。課前預習很重要,俗話說“23天養成一個習慣”,建議大家首先嘗試每次學新課前預習的方法,堅持至少23天,堅持下來你成績上可能會有較大提高,課堂上學起來也會變得更容易,學習心態上也會更放松。
關于預習的過程
在預習的過程中先找出自己認為是重點、難點的地方,這本身就是提高自己分析能力的過程。有遇到疑難和問題時,力求自己獨立思考、解決疑難,對于無法弄懂的地方,就用鉛筆畫上記號,提醒自己在上課時注意聽老師在這一點上的講解。預習時的思考是預習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如果預習不思考就等于沒預習。預習時要把精力投入在對知識的思考上而非僅僅對書上知識的瀏覽、記憶,這樣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在預習的時候,把所有不太懂的地方全部找到,在上課或課下的時候,把還不太懂的地方趕緊找老師或同學詢問,消滅這些學習上的障礙。
關于文理科預習側重點
文科:對于文科生,預習的時候要注意理解、搞清楚問題的實質,文科性質比較高的科目(需要大量記憶背誦的科目)要通過看書本,了解文章的內容、概要和觀點等實質性問題。英語科目除了看之外還要聽配套的朗讀磁帶,并朗讀課文,要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用自己的話來復述,達到靈活應用的程度。
理科:作為高中理科生,需要積極主動的學習,培養自學的能力。而鍛煉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就是預習將要學習的功課。預習時重點通讀課本,把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劃在書上。不一定要把所有內容完全弄懂,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對于知識點繁雜的章節,在紙上列一個圖表,分層次地將這章的知識點列舉出來,這不僅可以在聽課時頭腦清晰,還會降低復習時的難度,一舉兩得。對課本上的概念、定理、公式推理一遍,以形成對知識的整體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