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三峽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文學常識
作者:酈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 。《三峽》一文出自《水經注》這是記敘我國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書。
三峽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文言詞語
通假字:闕通“缺”, 中斷。
一詞多義:[絕]①沿溯阻絕[斷,斷絕] ②絕巘多生怪柏[極] ③哀轉久絕[停止;消失]
[自] 1 自三峽七百里中(從) 2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 1 屬引凄異(連續) 2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類)
其他詞語:[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襄(xiāng)]上。 [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時。 [宣]傳達。 [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沖刷。 [旦]早晨。 [肅]寂靜。 [哀]悲哀。 [轉(zhuǎn)]婉轉。 [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
三峽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 雄奇險拔、清幽秀麗 的景色,激發人們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寫山,突出 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 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 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文章 先寫山,后寫水 ,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 分不同季節 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 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成了一幅幅 風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峽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理解性背誦
1)寫山連綿不斷(長)的句子: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2)寫山高峻的句子: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從側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
3)寫夏水的句子: 1 寫水勢兇險的句子: 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 2 寫水流湍急的句子: 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
4)寫春冬三峽水的特點的句子: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
5)烘托三峽秋景凄涼的語句是;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6)引用漁歌反襯三峽深秋清幽寂靜的句子是: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三峽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問題探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5、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6、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8、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了三峽怎樣的季節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了春冬三峽的風光秀麗。
9、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么?
清榮峻茂。
10、“良多趣味”表現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11、第四段寫什么季節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了景物什么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12、“漁者歌”有什么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3、作者為什么先寫夏水?又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14、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15、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關系? 總分關系。
16、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奏感。語言精練,表現力強,充滿生氣。
看了“三峽中考文言文知識點歸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