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語文成績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索、得心應手,必須對語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復,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規律、含義、情味等在頭腦中固定下來,使大腦皮層的細胞之間,形成牢固的聯系系統。熟讀和背誦便是完成語言強化的必由之路。強化誦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為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完全證明。古人為學,一開始只是讀、背、頭腦里只不過裝滿了一堆“死”的語言材料。書讀得多了,背得熟了,學生對書中的文與道似懂非懂,憤悱在心了,教師才開始講解。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經過一定的時間,就會產生如朱熹所說的“豁然貫通”的效果,既領悟了道,也掌握了文,頭腦中那堆“死”的語言材料一下子活了。這種讀書方法看起來非常笨拙落后,其實,這正是符合漢語特點的教學的高妙之處。很多專家都痛心于語文課堂很少聽到瑯瑯書聲,一些范文佳作,雖經語文教師二、三課時口干舌燥的講析,但學生中難以將課文熟讀一遍的卻大有人在。從初、高中語文教材的背誦量來看,以初中教材(洪宗禮主編)第二冊為例,要求背誦的課文及片斷,共1400多字,平均每天背誦12個字;高中教材(人教社)以第四冊為例,要求背誦的涉及到4篇課文,共1600字,平均每天背誦不足14字。就是如此低的要求,一些學生也難以完成,這與我們古人“口舌成瘡”相比,真是天壤之別。我們強調熟讀背誦,就是要學生不能淺嘗輒止,而應把握實質將范文中的語句化為己有 .不僅如此,我們是否可以就現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讀背誦的課文或片斷呢?古代佳作、現代散文是否可以多熟讀背誦一些呢?巴金先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里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的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轉引自呂學洲《說背誦》。《語 文學習》1993年第9期)巴金先生的話給我們的啟發是很深的。
提高語文成績的方法:擴大課外閱讀
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有二:一是讀的少,二是記住的少。所以說話作文時便沒詞兒了。如果讓學生多讀點,多積累些,天長日久,待到自己說話作文時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來,隨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可現今中學生課外閱讀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們整天被練習壓得抬不起頭來,很少有學生光顧閱覽室,報廊、報架也形同虛設。這樣的現實,極大地限制了中學生的語言積累。許多文字上有造詣的作家、學者總結自己成長經歷時,總少不了青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即便是班級上語文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常常是對課外書刊情有獨鐘。因為,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基于此,中學階段能否從語文課中大膽劃出一二節作為閱讀課呢?同樣,語文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多作些課外閱讀講座,刺激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如同吃飯、睡覺,不可或缺。當然,中學生的課外閱讀不可能花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不可能拜讀大部的文學名著,只能是見縫插針,只能選擇短小精悍的讀物,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精心指導,比如介紹課外讀物,指導課外閱讀筆記的記法,組織課外閱讀交 流比賽等等。
提高語文成績:學習增加作文密度
毛澤東說過:“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熟讀背誦是通過語言的輸入增加大腦皮層的語言信息,作文訓練則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來激發大腦皮層細胞之間的信息回憶、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鞏固、運用語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層次的積累語言。要使大腦內語言信息系統靈活自如地運轉,必須加大語言周轉的密度。高中語文教學并未對此引起重視。重知識,輕作文是普遍現象,即就是作文訓練也是以對準高考為目標,重審題立意,入格訓練,學生的作文大多是新八股,語言貧乏,毫無生氣。這樣的訓練,只能使學生的大腦原本貧乏的語言中樞變得更為呆板 .“意無言則不行,言不暢則意不達。”有識之士認為目前中學生作文水平每況愈下,并非危言聳聽。要扭轉這一局面,加大作文的密度是其方法之一。數理化學科能課課練、日日練,作文為什么不能?當然,這要注意兩點。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違背規律,恰恰相反,而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重點反復,難點強化;二者,加大密度并不是加重負擔,教師必須沖破傳統的教學思路,從繁瑣的精批細改中走出來,在設計練習和講評作文上花力氣。可以口頭與書面結合、片斷與成文結合、大作與小作結合、自由作與統一作結合,可以分步練、集中練,可以教師評、學生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學生在不斷運用語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鮮語匯,不斷豐富了 自身語言。
看過“提高語文成績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