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級語文古詩教案范文3篇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初一年級語文古詩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初一年級語文古詩教案范文一
教學目標:回顧前兩首,學習后一首,知識遷移訓練。
教學步驟:
一、回顧前兩首中一些句子的翻譯解釋。
二、檢查感情背誦前兩首詩。
三、學習后一首。
1、常識:趙翼,清史學家、文學家。字云崧,號鷗北,江蘇陽湖人。本詩選自《鷗北集》,是評論詩人詩歌的。
2、翻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萬人傳誦,經久不衰,可現在讀來,已覺得不新鮮了。天地間每個時代都會出現有才華的詩人,在幾百年間,他們各自領導詩壇,開一代詩風。
3、討論:這首詩是否貶低了李杜詩篇的杰出成就?此詩目的是在說明文學創作的時代性,而非貶低李杜詩篇的杰出成就,惟有創新,才能領時代之風騷。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李杜詩篇,萬人傳誦,現在讀來,已不新鮮。) 唯有創新
論詩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才能領先。
(每個朝代,都出才人,領導詩壇,開新詩風。)
4、趙翼論詩的著眼點在于創新,請欣賞他的另外兩首論詩詩:
5、你所知道的現代詩人,你所讀過的現代詩歌中,有哪些帶上了創新意識的色彩的?
6、遷移訓練:你認為,我們從創新的角度出發,在寫作文的過程中,哪些方面可以做到別出心裁,別具匠心?(展開討論,可引導學生從立意、選材、組材、煉句等不同環節的方面去考慮。)
7、你能就眼前的人、事、物吟誦出兩句詩句來嗎?
8、有感情地背誦《論詩》。
9、布置作業:默寫這三首詩。
一、學習論詩
作者: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么新意了
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賞析一:
趙翼論詩提倡創新,反對機械模擬,此詩就體現了這一點。為了說明詩風代變的道理,詩人舉出了詩歌史上的兩位大家,唐代的李白與杜甫為例。以為即使是李、杜這樣的大詩人,他們的詩作因流傳千年,播于眾口,已經不再給人以新鮮感了。以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各個時代都有其標領風騷的人物,不必惟古人是從。“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是廣為傳誦的名句
賞析二:
詩的前兩句以李白、杜甫的詩為例來說理:“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李白、杜甫的詩歌萬古流傳
無人能與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偉大的詩篇,至今也覺得不新鮮了。可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國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現,他們各自的影響也不過幾百年而已。作者認為詩歌應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詩人在創作上應求變創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趨。背誦全詩。
初一年級語文古詩教案范文二
教學要求:
1 吟誦、背誦課文。能讀出詩歌的語調和節奏。
2 掌握7個生字:約、梅、塘、蛙、敲、棋、燈。
教學重點: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吟誦課文,能讀出詩歌的語調和節奏。
教學用具:生字卡片、課文幻燈、古箏音樂伴奏帶。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板書“趙師秀”)同學們,趙師秀是南宋詩人。
今天,我們來學習趙師秀寫的詩《約客》。
二.吟誦詩文。
1.初讀詩文。
⑴.出示詩文幻燈。
⑵.學生小聲自由練習讀詩文。
⑶.學生同桌互相讀。
⑷.指名學生讀詩文,教師正音。
2.吟誦詩文。
⑴.教師有節奏、有語調地配樂范讀,給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吟誦興趣。
⑵.學生小聲自由練習吟誦詩文。
⑶.指名吟誦詩文。(多次進行)(表揚讀得正確、讀得有感情的同學。)
⑷.分各種形式吟誦詩文。
⑸.集體吟誦詩文,并配上古箏音樂。
3.簡單理解詩文。(逐行由老師簡單講解)
教師講解,學生只須了解,不須理解。
“黃梅時節家家雨”:黃梅時節家家聽到雨聲滴答,
“青草池塘處處蛙”:青草池塘處處是鼓噪的青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朋友有約不來已經過半夜了,
“閑敲棋子落燈花”:我閑坐輕敲棋子震落了燈花。
4.背誦詩文。
⑴.教師領背。
⑵.學生分各種形式論著領背。
⑶.學生集體配樂背誦詩文。
四.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學生逐一認讀卡片上的生字:約、梅、塘、蛙、敲、棋、燈。
3.給本課田字格中的生字寫拼音。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
約:左右結構,絞絲旁。
梅:左右結構,木字旁。
塘:左右結構,提土旁。
蛙:左右結構,蟲字旁。
敲:左右結構。
棋:左右結構,木字旁。
燈:左右結構,火字旁。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抄寫生字。
初一年級語文古詩教案范文三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 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送靈澈上人》這首詩描寫了送靈澈歸去的情景,抒發了神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車歸去詩人的清閑、寂寞。
這是中唐詩人劉長卿的一首有名的五言古絕,劉長卿的絕句一向為古代詩論家所推崇,這首古絕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這首古絕題為送靈澈上人。誰是靈澈上人呢?經查證,靈澈上人是中唐時頗有名的一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人(今浙江紹興),靈澈出家的寺院就是會稽云門山上的云門寺,而竹林寺則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上人每云遊來往歇息之處。這首古絕應該為劉長卿在傍晚送靈澈上人后回到竹林寺時的心境寫照。現代詩論家說這首詩“即景抒情,構思精致,語言精煉,樸素秀美,是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常讀這首古絕,總是讓人感到有一種深遠的意境。你看其中的“蒼蒼”、“杳杳”、“竹林”、“鐘聲”、“荷笠”“夕陽”、“青山”、“獨歸”、“寺”、“帶”、“晚”、“遠”,這些詞和詞組就已經有了一種韻味,雖然淡淡的,但語淺情深,意味深長。讀了整個古絕就會使人有一種諳然情傷的感覺。我以為這是唐詩中最好的送別詩。
據史知,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心情郁悶。靈澈呢?當時還未有詩名,云遊江南,可能也不得意。貶官和山僧,出世和入世,這應為這首古絕的另一種意境吧。
人生是否也是殊途同歸,應該淡泊功名呢?看著上人,走出竹林,戴著斗笠,踏著鐘聲,披帶夕陽,孤身獨影,向著青山,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注釋:
1.靈澈:當時著名詩僧。本姓湯,字澄源,會稽(今浙江紹興縣)人。他自幼出家為僧,后從嚴維學詩,與僧皎然游,為時人所重。元和十一年(861)卒。《全唐詩》錄存其詩一卷。詩題一作“送靈澈上人。”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2.蒼蒼:深青色。這里指蔥籠的樹色。竹林寺:一稱“鶴林寺”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南黃鶴山上。
3.杳杳(yao咬):深暗的樣子,這里指天邊的暮色。
4.荷笠:背著斗笠。帶斜陽:映照在夕陽中。
5.青山獨歸:即獨歸青山。
譯文
青蒼的竹林寺,近晚時傳來深遠的鐘聲.
你背著的斗笠還帶著夕陽,獨自歸向遠方的青山.
賞析一:
全詩共四句詩,前兩句寫靈澈欲歸竹林寺,后兩句寫詩人目送荷笠歸遠的靈澈上人.全詩沒有一個明顯的"送"字,但內容很切合題意.
以精練的語言創造出靈澈上人所歸之深遠境地,是這首詩的突出特點.開頭一句從顏色著筆,以"蒼蒼"二字寫竹林寺所處之地的深邃.第二句從聲音著筆,以"杳杳"二字寫竹林寺的深遠."蒼蒼""杳杳"四個疊字,極精練的描繪出一幅深遠的青山寺廟圖.詩意含蓄是這首詩的另一特點.從表面看,這首詩純寫風景,"蒼蒼","杳杳","斜陽","青山"不都是風景嗎 實際上,在"恍如圖畫"的風景中,蘊涵著詩人對朋友的深厚情誼.
賞析二:
靈澈上人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湯,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云門山云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致,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仿佛催促靈澈歸山。后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余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舍,結出別意。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往往黯然情傷,但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閑淡的意境。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于潤州,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四、五年間(769—770)。劉長卿自從上元二年(761)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后,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鐘,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于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于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于寄托著、也表露出詩人不遇而閑適、失意而淡泊的情懷,因而構成一種閑淡的意境。十八世紀法國狄德羅評畫時說過:“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時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盡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會有足夠的景色。”(《繪畫論》)此詩如畫,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繪畫,景色的優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作者介紹:
劉長卿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天寶進士,曾任轉運使判官等。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終隨州刺史。新舊《唐書》無傳,《新唐書·藝文志》中略有記載,其詩則馳名上元、寶應間。據傅璇琮先生《劉長卿事跡考辯》所考,長卿卒年當在德宗貞元二年至七年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