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文明風險閱讀答案
《如何應對文明風險》閱讀材料
正如貝克在《風險社會》一書中所揭示的,在后工業化時代,人類正步入“風險社會”。與傳統的自然風險或者“外部風險”不同的是:今天的風險則更多地來自人類自身,所謂“人造風險”或“文明風險”,它是人類發展、特別是科技進步造成的。
如果說傳統風險源于“無知”,那么現代風險則更多的來自于知識和分工。現代化給人類帶來了高度的自由與便捷,同時也帶來了高度的脆弱與風險。越是發達的科技,內部組成的密集度和復雜性就越高;越是細密的分工,相互的依賴和影響程度就越高;越大規模的城市,安全布局的合理性就越高,而一旦其中某個部位或環節出了問題,就會造成想象不到的風險。
作為風險的對立面,安全是人類的首要訴求和基本價值。對公共安全的維護,是政府的基本責任。而面對“風險社會”中種種非傳統風險,政府需要從行政理念到管理手段上的一系列轉變。
與傳統風險不同,人造風險則具有隱蔽性、不穩定性和突發性,僅以“水來土掩”的方式已難應對。這就要求政府摒棄以往的安全主義文化,以及面對風險時的鴕鳥政策,代之以風險文化。在管理中,樹立預防理念,防患于未然;風險來臨時,有“條件反射”般的應急能力,實現社會動員,最大程度降低損失。近日山西煤礦爆炸、南京廢棄塑料廠爆炸,前者是非法藏匿炸藥所致,后者則被通報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這些都不能說與政府風險文化的缺失有關。
我們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事件發生后,人們向一個個機構求助問責,但得到的往往是“請向有關部門咨詢”“這與我們無關”等回復;甚至在情況危急的時刻,還有人在進行著歸誰負責、向誰請示的“淡定”商討。這種“有組織不負責”現象,往往會擴大和惡化風險。因此,面對風險,除了嚴格貫徹《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發法規,還應該認真檢討風險決策機制,看看分工是否夠明確、配合是否無縫隙、權責是否相一致。
從某種意義上講,風險是與現代化伴生的一種代價。就像亨廷頓所言,“現代化孕育著穩定,而現代化過程卻滋生著動亂”。傳統與現代的交織、農業與工業的更迭,使轉型期中國比發達國家面臨更加多元復雜的風險。但“風險也是一個致力于變化的社會的推動力”,在風險頻發的今天,如何進一步思索對公共危機的管理,如何走出“有組織的不負責任” 的怪圈,如何培育全社會的“風險文化”,這將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解之題。(節選自2010年8月5日《人民日報》)
《如何應對文明風險》閱讀題目
12、從原文看,下列對“文明風險”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明風險”產生于后工業化時代,它是人類自身帶來的,因而又叫“人造風險”。
B.人類發展、科技進步必然造成“文明風險”。
C.“文明風險”主要不是源于無知,它更多的來自于人類的知識和分工。
D.“文明風險”與“傳統風險”分別產生于后工業化時代和之前,它們是人類歷史時期兩種不同的風險。
1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明風險”比“傳統風險”更具隱蔽性、不穩定性和突發性。要求政府以“風險文化”來應對。
B.風險是與現代化伴生的一種代價,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要樹立安全意識,政府部門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患于未然。
C.轉型時期的中國會面臨比發達國家更加多元復雜的風險,目前存在“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情況也屬正常。
D.文章由目前大眾傳媒所披露的一些事件引起思考,指出了“文明風險”產生的根源并指明政府部門應如何轉變行政理念和管理手段來應對“文明風險”。
14、根據原文,請就如何應對“文明風險”,提出幾點建議(4分)
《如何應對文明風險》閱讀答案
12、 C [A、原文中是“更多地”,犯了“以偏概全”的錯;B、說法太過絕對;D、“傳統風險”與“文明風險”不是從時間上區分的。]
13、B[A、文中只是說“文明風險”具有這三個特征,“更”字用錯;C、作者在文中對“有組織的不負責任”持批判的態度;D、文中沒有為政府部門明確指出如何轉變行政觀念和管理手段]
14、嚴格貫徹相關法規,轉變行政理論、管理手段,制定科學有效的風險決策機制。
看了“如何應對文明風險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