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石頭的廝磨閱讀答案
《人與石頭的廝磨》閱讀材料
③人以文化心理刻石大概有這樣幾種類型。
④ 敦煌、麥積山、云崗、龍門、大足,佛教一路西來,站站都留下巨型的石窟。這都是積數代人的力量才能成。像樂山大佛那樣,將一座山刻成一個大佛,用了九十年的時間,這需要何等驚人的毅力,而且必須有社會的氛圍,這只有宗教的信仰力才能辦到。泰山后面有一道溝,竟將一部《金剛經》全刻在流水的石面上,每個字有桌面那么大,這溝就因此名“經石峪”。但也有的是為了宣揚其他。馮玉祥好讀書,他住廬山時心有所悟,就將《孟子》的一整段話刻在對面的石壁上。
⑤ 那一年我到鎮江,在焦山寺碑林里見到一方石頭,上面刻有一幅地圖,名《禹跡圖》,是大禹治水,天下初定后的版圖。這幅石地圖用橫豎線組成5631個方格,每格合百里,比例為1:420萬,上面有山川河流及551個地理名稱。這是我見到的最久遠的地圖,它刻于宋紹興十二年(1142年),英國人李約瑟說這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古地圖。現在長江大壩已經蓄水,有誰能想到百米水下將要永遠淹沒一段石上的文化。原來在涪陵城的江面上有一道石梁,水枯時現,水豐時沒,古人就用它刻記水文的變化 。石長1600米,1100年來竟刻存了163段,三萬余字的 記錄,還有飛魚的圖案。考古學家習慣將地表數米厚的土壤稱為文化層。人們一代一代,耕作于斯,歇息于斯,自然就于這土層中沉淀了許多文化。那么,突出于地表的石頭呢,更是記錄著文化,它不僅是文化層,而且是文化之碑,歷史之柱。
⑥ 人對石頭的崇拜,是因為那石上所浸透著的文化汁液。石雖無言,文化有聲。記得徐州漢墓剛出土,最讓我感動的是每個墓主人身邊都有一塊十分精美的碑刻,今天都可用作學書法的范本。但這在當時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喪葬配件,平常得如同墓中的一把土,許多現在已被公認的名帖,其實當年就是這樣一塊墓中普通的只是用于干別的事情的石頭,本與書法無關。如有名的《張黑女碑》,人們臨習多年,贊頌有加,至今卻不知道何人所寫。就像飛鳥或奔跑的野物無意中帶著植物的種籽傳向遠方。人們在將石頭充作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時,無意中也將藝術傳給了后人。
⑦那一年我到青海塔爾寺去,被一塊普通的石頭大大感動。說它普通,是因為它不同于前面談到的有字之石。它就是一塊路邊的野石,其身也不高,約半米;其形也不奇,略瘦長,但真正是一塊文化石。當年宗喀 巴就是從這塊石頭旁出發去進藏學佛。他的老母每天到山下背水時就在這塊石頭旁休息,西望拉薩,盼兒想兒。淚水滴于石,汗水抹于石,背靠小憩時,體溫亦傳于石。后來,宗喀巴創立新派成功,塔爾寺成了佛教圣地,這塊望兒石就被請到廟門口。現在當地虔誠的信徒們來朝拜時,都要以他們特有的生活習慣來表達對這塊石頭的崇拜。有的在其上抹一層酥油,有的放一枚銀針,時間一長,這石的原形早已難認,完全被人重新塑出了一個新貌,真正成了一塊母親石。就是畢加索、米開朗琪羅再世,也創造不出這樣的杰作。
⑧無論社會如何進步,天不變,石亦不爛,石頭將與人相廝相守到永遠。
《人與石頭的廝磨》閱讀題目
小題1:第②段中“但石頭確確實實每時每刻都在人類的懷抱里溫暖著,一代代傳遞著”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題2:文章中說“人以文化心理刻石”, 第④段中舉了三個例子,表現了人們怎樣的文化心理?(4分)
答:
小題3:第⑦段中作者說塔爾寺門口的一塊石頭是“普通”的,又說它“真正是一塊文化石”,這種說法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原因。(6分)
答:
小題4:文章以“人與石頭的廝磨”為標題,從全文看,“人與石頭的廝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答:
《人與石頭的廝磨》閱讀答案
小題1:人類在石頭上留下了人文的痕跡,石頭為我們保存了這份真貌、真情,承載并不斷傳遞著人類的思想、文明、文化、情感等。這句話突出了石頭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或:人類生活中人與石頭密不可分的關系),領起下文對人類以文化心理刻石的幾種類型的敘述。
小題2:表達崇拜之情(或對宗教信仰的尊奉),宣揚某種精神(感悟)。
小題3:不矛盾。說它“普通”,是因為它是無字的石頭,是路邊的野石,其身不高、其形不奇;說它“真正是一塊文化石”是因為它“成了一塊母親石”,見證了母親的辛勞,寄寓了母親的慈愛,表達了對母愛的贊美,每個人都能從它身上感到心靈的震動。(每點3分)
小題4:①人類開始生活,利用它為工具( 當石頭作為生產工具時,是我們生存的起碼保證);②人類有文字后(當石頭作為書寫工具時),它們是記錄文明、傳承文化的載體(積累知識、傳遞信息、保存藝術);③當石頭被寄寓(賦予)了人類真摯的情感時(石頭為我們存了一份真情),它是我們心靈深處的一面鏡子(使我們心靈震顫)。(每點2分)
看了“人與石頭的廝磨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