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人的生死觀閱讀答案
《關(guān)于人的生死觀》閱讀材料
接下來就是宗教的生死觀了。在中國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實際上,它是繼承中國人古已有之的求長生的欲望。“求長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創(chuàng)造的一套養(yǎng)生健身之術(shù),有些如太極拳、練劍等倒頗有益于人的健康。佛教在中國的傳布使靈魂之說大為盛行。佛教不承認生命“常住論”,也不承認生命“斷滅論”,而提出一種所謂“因緣和合”的流動生命觀(后來演化為“輪回論”)。等到傳入中國,大乘代小乘而興(大乘以救世利他為宗旨,小乘以修身自利為宗旨),人死要投胎轉(zhuǎn)世輪回之說深入人心(這和佛教的“業(yè)力說”和“中陰身”說亦有關(guān))。此外,又摻入了中國的許多迷信觀念,于是相對于人間世界,便又創(chuàng)造出一個靈魂世界來。
《關(guān)于人的生死觀》閱讀題目
1.下列關(guān)于生死觀發(fā)展變化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人類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產(chǎn)生了某種樸素科學觀念,這是理性生死觀形成的一個因素。
B.積于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社會的不公,使人們深深感覺到人活著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難甚至比死亡還要難受、還要可怕、還更令人屈辱,這些想法促進了生死觀的發(fā)展。
C.從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斗爭加劇并趨于激烈,人類的知識積累多了,自覺性也增強了,于是人對生命的理性思考大進一步。
D.周朝時提出“遠鬼神、重人事”的治國方針,標志著中國生死觀的一次變革。
2.根據(jù)文意,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 )
A.“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歐陽修的這句話也是周代生死觀的體現(xiàn)。
B. 周朝的生死觀認為,人生的第一要義是遵禮守法,安分守己,聽天由命。
C.道家主張道法自然,一切順其自然,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把國家治理好。
D.道家的老子被道教奉為教主,所以道教的生死觀和道家生死觀是同宗同源的。
E.道教以“求長生”、“求仙”為目的,有違生命規(guī)律,但是道教的一套養(yǎng)生健身之術(shù)也有益于人的健康。 F.在中國,宗教生死觀的主要內(nèi)容是道教生死觀和佛教生死觀,中國佛教提出的是一種“因緣和合”的流動生命觀。
3.“羅網(wǎng)之鳥,悔不高飛;吞鉤之魚,恨不忍饑;人生誤計,恨不三思;禍將及至,恨不忍之。”在文中要說明什么道理?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試分析儒家生死觀和道家生死觀的異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guān)于人的生死觀》閱讀答案
1.D
2.AE
3.(1)說明的道理:人之招災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
(2)作用:引用論證,增強說理力量。
4.相同點:(1)人生雖短暫,但功業(yè)是生命的延續(xù)。
不同點:(1)儒家生死觀是相當積極的,道家生死觀是相對消極的。(2)儒家生死觀主張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盡其用,積極有為;道家生死觀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極無為。(意對即可)
看了“關(guān)于人的生死觀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