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的崇高閱讀答案
《藝術中的崇高》閱讀材料
③世界上一切真正崇高的東西,都是為人民實踐所掌握、所創作出來的。我們認為崇高的根源是實踐,是客觀的,不僅因為它是現實的現象,而且因為它和社會實踐密切相聯系。許多唯心主義美學家在探索崇高的根源時,僅僅從主觀上去尋找,認為崇高的根源僅是主觀的精神、情感或理性;由于其內在活動產生了整個外在世界及崇高的對象,因此成了主觀的。我們認為崇高是現實的客觀的,絕不像唯心主義者所說的是主觀的,是來自空虛的心靈的。宗教唯心主義者把“神”的偉大說成是遠遠超過了人。在他們看來,神是全知全能的,人不過是神的創造物,“神”要比人偉大得多。恩格斯徹底地駁斥了這一點,他說:“人所固有的本質比臆想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神’的本質,要偉大得多,高尚得多,因為‘神’只是人本身的相當模糊和歪曲了的反映。”這就是說,人不是“神”的創造物,恰恰相反,“神”倒是人的創造物,“神”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相當模糊和歪曲的反映。所以,應把偉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歸還于人。這說明崇高是現實的、客觀的、是來自人的實踐的。當然,并不是一切人的行為和斗爭都是崇高的,只有那種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國的解放而英勇斗爭的形象,才是崇高的。
④有的美學家還千方百計地企圖證明,恐懼是崇高情感的基礎,這也是根本不對的。事實證明,人在感到崇高的時候,不是恐懼而是豪邁,不是害怕而是強有力。真正的崇高感情是敬佩和自豪。馬克思主義美學在指出先進人物的崇高理想時,總是與倫理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說善是熔化在、沉淀在美感的愉悅之中,是潛藏著的;那么善在崇高感中則較強烈地表現出來。如長城以它氣勢雄偉的形式,引起我們的崇高感,但它也是我們古老民族的象征,在它引起崇高感之中,總是與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密不可分的。所以,崇高感總是與道德感最相接近的。有的美學家則極力否認它們之間有任何聯系,從美的形態中閹割掉它的一切道德內容,剝掉它的一切社會意義和作用,以便為生活和藝術中的無道德論作辯護。我們認為,沒有高度倫理學的基礎,就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美學意義上的崇高。崇高體現了人類社會在極艱巨的斗爭中發展的光輝歷程,有著強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選自《美學原理》,作者楊辛、甘霖,有刪節)
《藝術中的崇高》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在藝術作品里,崇高作為一種昂揚的激情和悲憤不平,愈是激烈,愈顯崇高。只有大人物才能給人以崇高的印象。
B.作者引用愛國詩人屈原的詩句是為了突出屈原的崇高之美。
C.許多唯心主義美學家之所以認為崇高的根源僅是情感的理性的,是因為他們缺乏客觀認識崇高的態度。
D.崇高是現實的、客觀的、是來自人的實踐的。因此,一切人的行為和斗爭都應是崇高的。
E.有些美學家極力否認崇高感與道德感之間的聯系,從美的形態中剔除它的一切道德內容以及社會意義和作用,以便為生活和藝術中的無道德論作辯護。
小題2:對“藝術作品的‘崇高’”認識有誤的一項是
A.高度倫理學是崇高美的基礎,對藝術作品能具有真正美學意義的崇高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B.人的本質是神的本質的反映,人不過是神的創造物,“神”要比人偉大得多,而人比神要崇高得多。
C.人在感到崇高的時候,不是恐懼而是豪邁,不是害怕而是強有力。崇高感總是與道德感最相接近的。
D.崇高體現人類社會在極艱巨的斗爭中發展的光輝歷程,有著強大的感染和教育作用。
小題3:作者在文中指出了哪些有關“崇高”的錯誤認識?(4分)
小題4:為什么說“崇高的根源是實際的,是客觀的”?結合文意,分點概述。(4分)
《藝術中的崇高》閱讀答案
小題1:CE
小題2:B
小題3:(1)唯心主義美學家認為崇高的根源僅是主觀的精神、情感或理性,來自空虛的心靈;(2)宗教危險主義者認為人是神的創造物,“神”比人崇高得多;(3)部分美學家認為恐懼是崇高情感的基礎,極力否認崇高感與道德感之間的聯系。
小題4:(1)“崇高”是現實的現象,與社會實踐密切相聯系;
(2)偉大的崇高的真正的人的事物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是來自人的實踐的;
(3)只有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人的利益和祖國的解放而英勇斗爭的形象,才是崇高的。
看了“藝術中的崇高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