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率學習方法
很多學生總是反映,自己花費了很長的時間學習,但是學習效果不明顯。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高效率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高效率學習方法一
目標學習法——圍繞自己所瞄準的問題讀書
明確讀書的具體目的。往往直接關系到讀書的成效。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主張有目的的讀書。因為人的精力不僅是有限的,而且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能達到實現的目標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個目標上,才能易于取得成就,這與放大鏡聚光點火的道理相同,只有把分散的陽光集中起來,才能燃起熊熊的火焰。
蘇東坡曾經說過:“書富如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這里的“一意求之”,就是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圍繞著自己所瞄準的問題讀書。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善于瞄準教育領域人們所普遍關心的問題,追蹤它的來龍去脈,潛心研究探索其中的規律。他每天都圍繞這些問題讀書,孜孜不倦地讀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史以及各種教育方法專著,寫了大量有創見的論文。他的著述被譽為“學校的百科全書”。
他還經常告誡他的學生們說:“你的周圍有一個浩瀚的書刊的海洋,要非常嚴格慎重地選擇閱讀的書籍和雜志。求知旺盛的人總是想博覽一切,然而這是做不到的。要善于限制閱讀范圍,從中排除那些可能會破壞學習制度的書刊。”可見,要有明確目標,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
當然,為了達到目標,必須有內在力量去實現。這種力量就是追求。追求的目標有大有小。大目標是在沒有明顯外在壓力的情況下,由于自己的內心要求,如理想、求知欲、審美情操等而產生的讀書動機,屬“內在的力量”。當你從內心里意識到讀書學習是自己本身的需求時,就會爆發出無窮的“內動力”,就會毫無顧忌地全身心地投入。
我國古代學者歷來主張“自得”、“自勉”、“樂為”等具有內心要求的閱讀。如果缺少這種內在力量,目標就無法實現。而這種內在力量應該是為著某一目的而產生,沒有這一目的,這種力量既不能自覺,也不能持久。
小目標是在外部壓力下形成的閱讀愿望,如為考試、為競賽、為逃避人們的責罰等而讀書。具體的、切近的目標是最能激勵我們奮力前進的直接動力。一個具體的小目標的實現,也最能堅定實現自我大目標的信心。列寧說過:“要向大目標走去,就得從小目標開始。”
當你通過努力,實現了很多小目標以后,你的大目標也就實現了。我們也可以把大目標分成許多小目標,靠日積月累,不可操之過急。小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激發自己的興趣與熱情。比如說,你要在一個月內記熟300個英語單詞,可以安排每天記熟10個。這樣把大目標分解成若干小目標以后,每天小目標就不難實現了。只要天天努力堅持下去,一個月以后,你的大目標自然就實現了。
每次讀書后,還要反復思考,把前面的讀懂、記住、掌握,然后再往下讀。這樣才能擊中目標,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打下堅實的基礎。應繞過與目標無關的內容和章節,直接瞄準與目標有關的實際內容的書來讀,這樣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還要經常檢查自己的讀書明白的進度與方向,需要勤奮不懈的努力,以及持久耐心和頑強的毅力。
不論是為了大目標還是小目標的實現,都要有勤奮和吃苦的精神,還要有毅力,克服各種困難,才能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勤奮是講究讀書方法的前提。
興趣是勤奮的一種內在力量,而勤奮是興趣的結果。
目標、勤奮與興趣相互結合,讀書才能收獲顯著。
高效率學習方法二
八面受敵學習法——八面受敵,各個擊破
自唐宋以來,在中國文學史上,“韓柳歐蘇”享譽文壇。這“蘇”就是蘇軾。蘇軾的文章涵渾奔放,詩也清疏雋逸,又善書法,工畫。著有《易書轉》、《論語說》、《仇池筆記》、《東坡志林》、《東坡詞》、《東坡全集》等。其中《東坡全集》一百多卷,遺詩二千七百多首,詞三百多首和大量優秀的散文作品。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首先與其終生勤于讀書密不可分。他自幼苦讀,曾三抄《漢書》、《史記》等。他反對“一目十行,不加思索”的讀書方法。其次,是他善于讀書,講究讀書方法。
勤奮而又科學地讀書,使蘇軾才華橫溢,學識淵博,通古達今。向他請教治學經驗者甚多。他的侄女婿王庠就是其中一位,向蘇軾請教“求學”的“捷徑”。
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回答說:“實無捷徑必得之術”,但提出讀書要講求方法。
“八面受敵”一詞,是蘇東坡借用《孫子兵法》中的軍事術語來講讀書的,就是說讀書如用兵,要做到“我專而敵分”。如果八面受敵,則不應八面出擊,而要集中自己的全部精銳部隊擊敵一面,以眾擊寡,一次一次地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敵人。
一本書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如果把各方面的知識比作“敵人”,可以說是“八面受敵”。
人的精力不可能“八面出擊”,一下子全都吸收,一口吃個胖子。蘇軾在攻讀《漢書》時,每抄讀一遍,都帶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讀第一遍,他從中學習“治世之道”;讀第二遍,是為了學用兵之法;讀第三遍,則是專門研究人物和官制。讀過數遍之后,他對《漢書》中多方面的內容,便由生而熟、由熟而精通。就是對文學一類的書,蘇軾也是一遍一遍不停地去讀,每讀一遍,目的也不盡相同。
蘇軾的這個方法,用現代術語來說,叫做“專題讀書法”。也就是說,把一本書化整為零,每次從一個角度去讀,逐個解剖研究。這種方法的特點是研究的深細,能獲得單項較系統的知識。心理學的實驗也表明,大腦同時輸入多方面的雜亂的知識,不如每次只記憶單一的、有系統的知識效果好。
按現代科學理論來說,“八面受敵”包含著“運籌學”的內容,即如何科學地運用自己的力量,使智能達到高峰。
蘇軾曾經說過:“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提倡的“八面受敵”讀書法,基礎在于“精讀”。
掌握運用“八面受敵”法的要領是“每次作一意求之”,集中注意書里的一個問題,這樣,讀了幾遍之后對書里講的主要精髓理解了,再在這基礎上“綜合”搞清楚全書甚至“書外之意”。
蘇軾的“八面受敵”讀書法,為中外學者所稱道,對當時與后世都有很大的影響。毛澤東同志在《關于農村調查》一書中曾有過如下評論:“蘇東坡用‘八面受敵’法研究宋朝,也是對的。”
當今信息激增,“書富如海”,“一意求之”,一次一得,各個擊破,實為絕妙的讀書之法。
高效率學習方法三
札記學習法——持之以恒,記述心得
善于讀書的人,讀書時總是離不開筆的。因為,札記之功不可少,如不札記,“則無窮妙者皆如雨珠落大海矣。”
清末的浙江學者李慈銘,從十二歲起就以日記形式記述了他每天的讀書札記,直到晚年,他一共寫了六十四冊,幾百萬字。在他日記中,保存了不少當時社會的重要歷史資料和他在閱讀、經學、史學、音韻、金石、詩文、風俗、評論書人書事等方面的心得體會,結集為《越漫堂日記》。它在學術上很有價值,受到學者的重視。
用簡練的文字把讀書看報時的心得、體會、隨想、偶感、試析、初評、疑點、問題等思維火花或一閃而過的感想、看法、觀點、思想等及時記下來,就成為札記。寫札記在各種讀書筆記中難度較大,創造成分多,價值也比較大。中外很多有名的著作,其實都是由札記整理而成的。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恩格斯的《家庭、所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列寧的《哲學筆記》、顧炎武的《日知錄》等等。報紙上常見的“讀史札記”也是其中的一種。
寫好札記,能加強我們讀書的記憶力,促進我們在讀書時積極思考,開動智慧的機器,把那些一隅之得、一閃之念用筆及時記錄下來,便于我們整理出書中的要點和線索,為進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我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歷史學家、考據學家顧炎武讀書時,運用的就是“札記法”。他邊讀書邊作札記筆記,讀完書后,再對札記筆記進行摘錄和提煉,做出總結,寫下自己的認識體會、偶得和見解。他的歷史學名著《日知錄》就是集他大半生札記筆記的結晶。這本書為后代的歷史學、地理學尤其是對地方史和地方志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寫好札記,又是一個資料儲存的極有效手段。經常做札記筆記,可以積累大量的研究和創造資料,時間長了,這就是一筆極可寶貴的知識財富。
札記的寫法比較靈活,形式上可零可整;內容上可多可少;篇幅上可長可短。
首先,要養成隨時記錄思想“閃念”的習慣。我們讀書的過程是積累思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閃出一些思想火花。這些火花可以是片段的,也可以是系統的,雖然是“一得之見”,但它們卻是我們深入思考的起點和契機。許多人正是從這種不起眼的“一隅之得”中逐漸深入,開拓發展,以致最后形成一種較完整的思想的。若把這些零散的資料加工補充、整理拓展,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著名學者李平心在讀書時,一有心得體會即取紙片記下投到盒子里。他記錄的小紙片內容豐富,凡屬社會科學幾乎無所不及。每隔一段時間,他便將其整理、歸納、研究,寫成文章。他的《甲骨文、金文札記》等文章,就是這樣整理而成的。
當然,運用札記讀書法要做到恰到好處,不宜過于頻繁地放下書本去寫評點,否則就難以對作品形成完整印象,有舍本逐末之弊。
其次,在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時,要在對讀物內容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寫,寫出自己的想法很重要,落筆前要經過反復醞釀,認真考慮,有所思才有所得,有所得才有所寫。不能心血來潮,信手涂鴉,亂發不著邊際的議論。這樣才能培養我們的思考力、啟發創造力。要勤于思索,勇于探求,最主要多問幾個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內容上要精粹,文字要簡練,以質為本,這樣方便整理。
另外,所記的札記不應是為做而做,不能做完撇在一邊了事,要注意加工整理。這些零散的資料經過補充、加工,很可能就是一篇好文章。
總之,養成讀書作札記的良好習慣并掌握其方法技巧,是提高學習效益、加快知識積累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讀書手段。這種方法看似笨拙,做起來也似乎慢些、苦些,但是其效果將會更好些。“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瞬間的火花,也能燃成熊熊大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