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
“我人生的價值在于改變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數量,只要他們過的比我好,我就滿足了!”這是張桂梅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說的一段話,她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她是偉大的,無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跡,也讓我對于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云南的一個邊陲小鎮,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在我身邊也有過同樣的事情發生,我清楚的記得我的一位初中同學,沒有上完初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云南的一片山區里,后來我在朋友那里得知,她是回家結婚了,家里給介紹了一個對象,所以只能放棄了上學的機會,那時對于我來說,還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現在想來,也許那個同學的一輩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處。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對于小時候的我來說,并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我也還沒有明白知識是如何能改變人命運的,但是,現在的我,在錯過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和最佳的學習時間后,我明白了,還記得高中時,我媽媽也常和我說讓我好好的學習,不要一輩子就蝸居在一個不大的城市,以為自己所處的這一片天空,就是整個世界。那時的我處于青春的叛逆期,干什么都要和父母對著來,現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后悔過當時沒能早點懂事,沒能聽父母的好好學習,但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踏入教育這個圈子是我沒有想到過的,在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我也有想過要讀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勸說和自己對于未來的迷茫下,我放棄了,而是選擇了在當時看來似乎比較吃香的計算機系,走進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學時,朋友介紹我去做一個兼職,是市教委給的一個初中生科學實踐課程,我當助教。有一次,因為安排上的失誤,有兩個孩子沒有安排老師上課,負責人讓我臨時帶兩次,那是我第一次作為一個老師上課,課后的成就感是巨大,后來我開始在不同的機構做兼職,畢業后來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這個圈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做教育是一個神圣的職業,肩負著教育強國的重擔,一開始,我也想親自和學生們傳授知識,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后來我想,給學生們介紹適合她的老師,能夠從側面幫助到也是好的,一開始這個工作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別是在家長找我,說老師特別好,孩子有提升的時候,這種滿足感上升到了一個極點。進入教育行業,我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的孩子學到更有用的知識,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性,這樣就夠了。雖然我們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確實幫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嗎?但是當這份工作給我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有家長的投訴和謾罵,我也動搖過,也想過要不要繼續下去。但是今天這則新聞給了我很大的`沖擊,張校長在創立學校之初,也遇到過很多的困難,也有過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下來了,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碼是三代人會因為讀書而改變自己的未來,我感受到了教育強國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環境確實比一些山里的環境好了太多,給我們的感受自然也沒有山里老師那么強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我們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也是肩負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希望和信賴,更肩負了教育強國,國家興亡的使命感。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我們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是少年強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對一個孩子的未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我們的力量也可以很強大,只要被家長和孩子們信賴,我們同樣可以改變千千萬萬個孩子的未來。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第一位語文老師,那是一個從大城市來的語文老師,很漂亮,普通話也很標準,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話沒有大多數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啟蒙老師,我也記得我的最后一位語文老師,一位有著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我是他的最后一屆學生,也是他告訴我,年輕就要敢拼,敢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會有著我意想不到的精彩。這兩位老師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時期對于我有著特殊的意義。我更加記得去年的高思年會,年會上須老師向我們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邊遠學校的合作,也帶著我們的產品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訴我們有無數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樣的教育資源,對于北京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沒有什么稀奇的,但是對于那些孩子來說,可能就是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們常說一個詞——言傳身教。我想新聞里那個想考到東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張校長的言傳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后局限在一個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說起目標時,眼睛里都是有光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還是太少,我也許不能影響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響身邊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個親自改變他們的機會,也想親口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從思想上改變他們。
這篇新聞給我的感觸太多,有的話也不知道怎么說出口,借用公司的一句話——始而初心,十而用心,__,砥礪前行。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篇2
偶聞云嶺張桂梅,起初內心并無太大波瀾,但在看完她的第一個故事后,又忍不住一個接一個地看。從普通教師變為一名校長,再成為一位身兼數職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云南華坪縣的教育事業,換取華坪大山深處女孩們的光明未來,留給福利院孩子們溫暖的回憶,即使生命的燈火日漸微弱,她仍舊沒有停下奉獻的腳步,撼動之余我更多的是自愧弗如。
奉獻這個詞沒有艱澀難懂的含義,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親身體驗,很多人在做,也有很多人在看,也可能還是一些人的詩與遠方,而在張桂梅這里,它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困局里,靠初心喚起力量,只為“用教育救一代人,不管多少”。張桂梅來華坪的初衷,本也帶著一個平凡人最樸素的奉獻意識,支持民族地區教育事業,讓自己的教學生涯能做更多事。但當她接觸到那些大山里失學的女孩們,那顆質樸的心里萌生出更大的夢想:要改變低素質的母親、低素質的孩兒。幾番思量,認為這么好的事情肯定會有人支持,相信三五塊錢累積疊加定能集腋成裘,每年假期外出集資成為她業余時間的主要項目,她“乞討式”的辦校計劃幾年下來也才籌到一萬多元。徘徊無助之際,偶然的機緣,媒體的力量幫助她獲得了來自各方的支援,華坪女子高中落成,并迎來第一批100名不用交學費的女生。在接下來的開局之痛、升學之難里,她用入黨誓詞和紅歌凝聚了師生們共克難關的決心,傳承著中國獨有的紅色文化。華坪女子高中的建校初衷以及后續的運營,是張桂梅將小愛匯聚成大愛,用一顆愛心凝聚成百上千顆愛心的過程,無論是這愛,還是這顆心,都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在滋養和成就。
坎坷中,“再堅持堅持”,把教育扶貧事業越做越大。學校落成,逐漸步入正軌,華坪縣越來越多大山里的女孩,在這里實現了從大山跨進大學門的夢想,改變了從今往后的人生。作為旁觀者,說起這件事,也深感到不容易,更何況是促成這一切的張桂梅。每當遇到困難,她都會說“再堅持堅持”,為學校籌資籌不下去的時候,在最初學校里的老師、學生留不住的時候,在她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的時候,在福利院孩子遇到大難題的時候。常言道:“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是說要做的事業再大再難,只要有心就能辦成。這個有心,并不只是說事業僅剩最后一步就成功了,還有可能是事業正遇到大坎坷、瓶頸期,對于要不要繼續、如何度過這些阻障的堅持。何況張桂梅的事業是完完全全為他人。作為福利院院長,她說:“孩子們失去什么,我就彌補什么”,作為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吃住在校的她因身體原因不能當老師,便擔負起其他力所能及的瑣碎工作。她的“再堅持堅持”,正是對這樣一種完全利他的事業的堅守,是想盡己所能把云南華坪縣的教育扶貧事業做到最大,無論她將面臨什么,她都選擇堅持下去。
她的`奉獻,不止于傾囊而出,是拿出今生所有,喚醒更多人對教育的思考和支持。她對于華坪女子中學所做的一切,是切實的教育扶貧事業,但是她從不愿提起“貧困”二字。她說:我們沒有提貧困兩個字,是覺得貧困對女孩兒來說,也是一種隱私,我們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兒。她是一名老師,教給學生的不限于應試的知識,也教給世人什么是德藝雙馨,什么是毫無私心的尊重。華坪女子高中建校以來,已有1600多名大山里的女孩考入大學,對于知曉這一切的人,都知道這一切離不開張桂梅的堅持和付出。如今她身患骨瘤、血管瘤、肺氣腫等17種疾病,曾數次病危入院搶救,面對考出去的學生是否回來看望她的問題,她卻說:不需要孩子們感謝她張桂梅和女子高中,只希望他們能夠感謝黨和政府。她如此豁達,是因為她認為共產黨員就應該人人是雷鋒,甚至應該比雷鋒更要好。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在自己的崗位上拼盡全力做出了自己最大的貢獻,她用自己的血淚、自己的一生踐行著入黨誓言。
信仰,在戰爭年代讓共產黨人為建立新中國拋頭顱灑鮮血。和平年代里,張桂梅用“我將無我,不負初心”的寬闊心胸與博大情懷所詮釋的奉獻,正是各行各業各個崗位上的共產黨人應該學習和踐行的。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篇3
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在茫茫滇西深度貧困山區,半生坎坷半生奉獻的張桂梅,用瘦弱的身體扛起1800名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在63歲的年紀,張桂梅那些足以“感動中國”的諾言和行動,仍在繼續。
能夠抗衡時間、改寫命運的,唯有執著信念。11萬公里家訪路,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把累計超百萬元的全部獎金和大部分工資捐出……,與張桂梅有關的每一個數字,都在訴說著“膝下無兒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獻精神,印刻下“教育改變女孩命運”的執著信念。
造就偉大需要執著踏實肯干。執著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是造就偉大事業的`核心競爭力。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離不開執著堅持,都離不開伏下身子抓落實。張桂梅同志幾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育事業上,放在大山的孩子們身上。她對教育事業的堅守無怨無悔,對初心的堅持堅定不移,對讓孩子們走出大山的志向矢志不渝。在新時代,作為一名黨員,更應踏實做好本職工作,堅守平凡崗位,為新時代偉大夢想的實現貢獻力量。
信念指導行動,當把自己的夢想同國家的夢想關聯時,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聯系時,更能激發出黨員的自我價值感和榮譽感。張桂梅17歲從黑龍江來到云南,支援邊疆建設,她感恩這片土地,她也用實際行動回報這片土地,經過她的努力,2008年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在華坪建成。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連續10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1645名貧困女孩從這大山里走進大學。作為基層黨員干部,更應該立足崗位,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小我融進國家的大發展之中,與時俱進,始終保持理論不過時,技術不落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造就偉大需要甘于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是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一種精神品質,張桂梅同志就是學習的榜樣。她放棄了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每天不超過3元的伙食費,卻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款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托舉起了貧困山區孩子“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和夢想,而把病痛置之度外。黨員干部對待工作更要不推脫、不抱怨,更要有奉獻精神,真正把自己的知識和智慧轉化為履職盡責的實際行動。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篇4
張桂梅,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載,帶著1800多名大山女孩兒與命運“叫板”,幫助她們走出大山走進大學,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用實際行動書寫“燃燈”擔當,不愧為“時代楷模”。
當前,項項任務“壓肩燙手”,特別需要張桂梅似“桂”如“梅”般忠誠、奉獻、純粹的干部,在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中擦亮底色、永葆本色、拋光潤色。
擦亮底色,堅守初心、對黨忠誠。從1998年4月,她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入黨20多年來,她始終愛黨、護黨,忠誠于黨。她反復說:“你們可以說某個干部不行,但絕不可以說共產黨不好,如果沒有共產黨,哪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這樣一句話,她講了22年,不知有多少遍,她說還要繼續講下去。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對黨絕對忠誠是政治標準,更是實踐要求,既看政治態度更看實際行動,必須落實到一言一行、體現在一點一滴、貫穿于一生一世,始終像張桂梅那般,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擦亮對黨忠誠、對黨感恩、對黨信賴的底色,永葆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初心。
永葆本色,甘為人梯、無私奉獻。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張桂梅同志堅守滇西貧困地區教育事業40多年,始終牢記黨的宗旨,秉持為民情懷,保持鑄魂育人定力,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真誠諾言,書寫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忘身為國塵氛盡,蕩產輕金糞土揮。”黨員干部的身份是公職、公仆,職責是公務、公干,無私奉獻是黨員干部靚麗的本色。堅持像張桂梅那般,把為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處世態度和最高追求、最高目標,淡泊名利、一心為民,以無私樹立正氣,維護好黨員干部的公仆形象,用真情凝聚人心,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拋光潤色,堅韌純粹、執著追求。張桂梅高潔堅韌、不畏艱難。哪怕摔斷過肋骨、迷過路、發過高燒、舊病復發暈倒在路上,她也堅持走訪學生,持續了11年,覆蓋學生1345人,行程近11萬公里,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對基層教育工作的責任和擔當,用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干事品格為貧困山區孩子撐起了一片藍天。“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當前,疫情反彈風險較大、脫貧攻堅收官在即、改革攻堅任務艱巨。當敢于像張桂梅那般,扎根基層一線,向改革攻堅中的“硬骨頭”叫板,敢接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的“燙手山芋”,以“我不擔當與阿誰”的追求和擔當,創造卓越的成績書寫時代“答卷”,展現時代擔當。
榜樣是一種力量,是一面旗幟,更是一座燈塔。把張桂梅同志作為學習的榜樣,將榜樣精神和力量融入到工作中,為新時代新發展凝聚磅礴力量。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篇5
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發布云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張桂梅同志先進事跡,授予她“時代楷模”稱號。張桂梅身上彰顯出的“忠誠于黨、無私奉獻”“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勤勉向前、不畏艱險”品格,值得組工干部認真學習,自覺錘煉高尚道德情操,高標準高質量地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不斷開創組織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干出組織工作的新業績。
堅定理想信念,做“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育人師”。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張桂梅雖然病魔纏身,但毅然投身黨的教育事業,扎根邊疆教育一線40余年,把學生的成長進步放在心上,把黨的教育事業放在心上,樹人先樹魂,用紅色教育為師生鑄魂塑形,讓“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學生的自覺追求,以實際行動書寫對黨的忠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組工干部作為“管黨員的黨員”“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要學習張桂梅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多角度多渠道多維度考準考實干部,注重發現想干事愿干事能干事的干部,勇于彎腰為人橋、直腰為人梯,為服務高質量發展選賢任能。要發揮表率示范作用,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政治原則和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保持政治信仰不變、政治立場不移、政治方向不偏,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敢于擔當負責,做“傾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孺子牛”。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張桂梅堅守滇西貧困地區教育事業40多年,始終秉持為民情懷,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用實際行動踐行“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真誠諾言,書寫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忘身為國塵氛盡,蕩產輕金糞土揮。組織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組工干部是黨的政工干部,要像張桂梅那樣堅持把為黨和人民事業無私奉獻作為人生的處世態度和最高追求,淡泊名利、敢于擔當、一心為民,把人民滿意作為衡量組織工作的一把標尺,以無私樹正氣,用真情凝聚人心,提升組織工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組織優勢轉化為親民、富民、惠民、安民的優勢,匯集民智、體現民意、凝聚民心,扎實推進組織工作落實,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努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盼愁”問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永遠勤勉向前,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領頭羊”。惟奮斗者進,惟奮斗者強,惟奮斗者勝。張桂梅創辦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辦校之初的想法遭到眾人的不支持不理解,甚至引起許多人的質疑……但這些并沒有讓她就此放棄,而是繼續堅持自己辦全免費女子高中的夢想,在媒體上向全社會呼吁、向全社會募捐,終于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可,讓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迎來了開學。組工干部作為組織工作的規劃者、組織者和實踐者,要像張桂梅那樣耐得寂寞、守住清貧、勤勉向前,愿意和加班相伴、與忙碌為伍,堅持把職業當事業來追求,創新爭優、擔當作為,坦然面對個人得失、功名利祿,培育高尚淡泊的情操。要勇敢面對新時代組織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刻保持一股闖勁和拼勁,主動發揚“安專迷”精神,敢接“燙手的山芋”,敢當“熱鍋上的螞蟻”,堅持以“我不擔當與阿誰”的追求,書寫新時代組織工作“答卷”。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篇6
“如果我是一條小溪,就要流向沙漠,去滋潤一片綠洲。”這句話出自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一位堅守滇西貧困地區40多年的鄉村教師。從照片看,她身軀瘦小,臉龐滄桑,但目光堅毅而執著。40多年來,她放棄了優越的工作條件,毅然投身深度貧困山區教育扶貧主戰場,用持之以恒的無私奉獻,幫助鄉村女孩走出大山,去追逐屬于自己的夢想。
鶴發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作為時代的“燃燈者”,張桂梅的故事讓許多網民熱淚盈眶。圣者渡人,40多年來,張桂梅笑對人生風雨坎坷,始終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的教師崗位上。從寸寸青絲到頭發花白,未曾改變的是對山區學子的愛心,對教育事業的信仰。她幫助一個個孩子改變人生的軌跡,進而幫助一個個家庭改變困難的處境,這是何其崇高的事業啊!
張桂梅讓人熱淚盈眶,還因為她激發了人們對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群體的感懷。我們相信,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無數像張桂梅一樣的老師。他們終其一生或許默默無聞,用生命踐行使命,用情懷抒寫擔當,看似普通平凡,卻無比崇高。他們持之以恒的堅守和奉獻,溫暖了每一位學子的心靈。社會不該也不會忘記他們的貢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識文斷字的讀者心中都有一份師恩難忘的情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張桂梅恰似一支蠟燭,雖然細弱,但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照亮了別人,耗盡了自己。這又何嘗不是教師群體的寫照呢?致敬張桂梅,就是致敬每一位潤育桃李的教師。謝謝你們——讓知識傳承,讓文明賡續,讓青春激蕩,讓學子成長,讓夢想飛揚!
致敬張桂梅,同時也表達了黨和國家尊師重教的一貫立場。事業發展,人才為先。我們期待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身教育事業,扎根基層,扎根西部,扎根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為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培養人才、積聚力量。
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篇7
“燃燈校長”張桂梅,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一直扎根在云南貧困山區一線,拖著病體,戰勝千難萬難,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化作一束光,照亮了大山里女孩的夢想,用知識改變貧困山區女孩命運,用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一個人該如何堅持理想,如何恪守德行,如何自我超越,張桂梅做了最好的注解。人民教師為了誰,怎樣當一名好教師,怎樣培養好學生,張桂梅成為了榜樣。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張桂梅以實踐做出了有力回答。
張桂梅告訴我們,總有一種精神,穿越時代,化育人心,那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那是“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臺上”;
總有一種力量,擔當奉獻,苦干實干,那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那是“老師學生一起苦教、苦學,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學校辦出名堂”;
總有一種信仰,為國為民,堅定如磐,那是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那是“如果自己突然走了,葬禮就不辦了,骨灰直接撒到金沙江,請提前把喪葬費預支給我,我想把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張桂梅一生無兒無女,卻是華坪兒童之家130多個孤兒的“媽媽”,她的心里裝著更大的家和國。紅土高原一枝梅,鐵骨丹心傲雪霜。你看,那山,那梅,值得欣賞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