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學設計
《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學設計
2、感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情況,包括興起的時間、標志等信息。
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提高比較分析認識規律、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思考、總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運用歷史史實,提高概括、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學習中能夠感受到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促進作用,印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2、能夠清楚認識到,現代國際間的競爭,已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激勵學生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作出貢獻,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得到增強。
【教學重點】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教學難點】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導入新知】
師:二戰期間軍事科技得到迅猛發展,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原本用于制造殺人武器的技術轉為民用并得到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引入本課學習。
【自主學習 感知新知】
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
1、時間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于美國
2、標志: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使人類進入信息時代。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得到發展和大規模應用的能源:原子能、核能
4、特點:①、新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學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轉化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所占的比重不斷上升。
5、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并進一步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啟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要大力弘揚自主創新的時代精神。
【師生互動 理解新知】
1、圖片:1945年美國原子彈試驗成功;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座核電站;1964年中國第一個原子彈試爆成功。
2、圖片: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
3、圖片: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課人造衛星;1969年美國人登月;中國人走向太空
4、圖片:克隆技術
5、討論: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
點撥:克隆技術在搶救珍奇瀕危動物、攻克遺傳性疾病、研制高水平新藥等研究中發揮作用,它既給人類帶來巨大利益,也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和問題,世界各國應該制定法律來加強管理,嚴禁復制人類!
A.“克隆”是什么意思?(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科學家把人工誘導生物無性繁殖的過程叫克隆。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雌雄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只由一個生物體產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如: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
B.怎樣對待克隆技術?(我國應當掌握克隆技術,也應當有所限制。因為克隆技術為人類探索生命的奧秘,研究生命發生、發展的規律提供了一項重要的技術手段。人類可以運用這種技術繁殖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以使其物種不致絕滅,也可以運用該技術繁殖供實驗用的各種動物,還可以利用克隆技術復制出人類器官,以替換人類自身殘廢、缺失或功能不全的器官。但從社會角度看,克隆技術一旦應用于人類,無疑將是一場災難。首先在該項技術實驗階段必將產生大量失敗的“產品”,而這是對克隆人生存權利的侵犯和踐踏。其次,克隆人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如:他們與母體的輩份關系、與其他人的親緣關系,以及由于自身的特殊,他們是否會形成一個新的種族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必然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倫理關系的紊亂等。因此,我們應當制訂法律或相應的規定來限制這項技術的使用范圍。)
6、教師過渡: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大飛躍,與前兩次科技革命相比,它具有哪些特點?它對于人類歷史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課文。
7、列舉材料,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特點:
材料一: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術大多在10年,如從發現雷達原理到制造雷達用了10年;原子能從開發到應用為6年;晶體管4年;移動電話4年;激光2年;而電子計算機問世至今已經發展到第五代.(以科技成果商品化周期縮短為例:19世紀需要50年,一戰前需要30年,二戰后需要7年,70年代后只要3至5年)
A.速度快——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快,縮短了知識變為物質財富的過程
材料二:如生物工程技術可運用到醫學,電子計算機可用于工農業\科研\教育\
國防建設等. (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新材料以及火箭技術→空間開發→海洋開發和生物工程→計算機更新換代)
B.范圍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
材料三:20世紀初,科技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70年代增長到
60%,80年代已達80%(20世紀初,科技進步因素引起的產量值在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5%~10%,20世紀70年代增長至60%,現在已達80%)
C.影響大——科技成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促進經濟增長
8、列舉材料,引導學生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可組織學生舉例說明新科技對自己學習、生活乃至衣、食、住、行的改變,然后從微觀轉向宏觀進行總結)
A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
材料一:現代科技發展還使生產力內在結構發生變化 ,由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轉變為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由高物耗、高能耗型轉變為節物節能型;由初級技術型轉變為高技術型。由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化.迎來了知識經濟時代!! (西方國家工業生產的年平均增長率,在兩次大戰之間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
B.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
材料二:世界各國都在高科技領域展開激烈競爭,除了歐洲的“尤利卡”計劃外,還有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日本的“科技立國”戰略和中國的“863計劃”等,世界經濟正走向多極化(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使信息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導致了信息技術產業的出現,“技術密集型”企業迅速崛起。發達國家“技術密集型”企業發展的規模速度大大超過“勞動密集型”企業,體力勞動者減少而腦力勞動者增加了)
C.推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課堂小結 梳理新知】
通過本課學習,我們感受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進步的巨大作用,證明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當前國際間的競爭,已經成為以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們要刻苦學習、發奮圖強,迎接挑戰,為祖國的明天作出貢獻。
《第三次科技革命》說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17課《第三次科技革命》。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三個方面來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和生物工程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 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技術革命。二戰后整個世界的經濟軍事國際關系的變化無不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相關 。同時,它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向更高境界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興起的情況,包括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蓬勃發展的史實,進而使學生體會、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處理歷史材料,并運用歷史材料,概括和提煉歷史觀點的能力。結合第一、二次工業革命的情況,讓學生對比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現象得出結論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歷史觀點。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奮發圖強,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標志及特點 ;
教學難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難點突破辦法:因為影響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在教學中主要要結合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的變化進行分析,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二、說教法、學法 1、學情分析
學生學過了前兩次科技革命,這是學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礎,但是學生缺少對三次科革命內在聯系和整體的把握。對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存在一種片面化的認識。這些問題必須在這節課中提出和重新認識。?
2、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課件、采取創設情景、設置疑問、討論探究等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從而高質量達到教學目標。
3、說學法
合作探究法:根據教師提出問題,利用小組合作、相互討論等活動形式引導學生交流合作。通過學生獨學、對學和群學,自由討論、質疑,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一分為二地分析歷史問題。
三、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一)導入新課;(二)展示學習目標;(三)自主學習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四)教師精講點撥;(五)拓展延伸;(六)自主學習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和影響;(七)問題探究;(八)拓展延伸;(九)課堂小結;(十)達標測評。
(一)導入新課 ??? 多媒體展示神八和天宮成功對接的圖片或視頻。教師提問:神八和天宮成功對接讓中國人很神氣, 實現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跨越。這一成就的取得和我們今天所學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關。
設計意圖:聯系現實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二)展示學習目標
1、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的時間、主要標志;
2、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為例,分析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3、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并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三)自主學習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
讓學生查找并思考以下問題:
1、第三次科技革命起源于哪個國家?興起的時間在什么時候?主要標志有哪些?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與你的生活是否有密切的聯系?舉例說明。
3、生物工程的核心是什么工程?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有所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
自學提示:學生在自學提示指導下看書、思考、小組交流、課堂交流。
設計意圖: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通過討論也使學生認識到科技是一把雙刃劍。
(四)教師精講點撥
科學技術的發明有利有弊。 科技的高度發達,給人類帶來了種種便利,但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手機帶給人們全新的通信觀念,但長時間使用會造成微波對人腦的輕微輻射。電冰箱、空調器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由于電冰箱和空調器中的制冷劑氟里昂不斷泄漏,使大氣中的臭氧層受到嚴重的破壞,造成紫外線對地面的照射強度加大,患皮膚病的人數大量增加等。
(五)拓展延伸
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