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最后的姿勢課后反思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篇一
課前我布置學生收集資料: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況,收集地震的相關(guān)的資料、圖片和感人故事,以便課堂中交流。2、收集譚千秋老師的資料及紀念譚老師的有關(guān)文章、詩歌。5.12大地震轟動世界,學生們親身經(jīng)歷了那些日子,收集資料的任務(wù)觸動了學生的記憶和情感,許多感人的畫面,故事涌上他們心頭。這項任務(wù)很快就完成了,為課文的學習埋下情感伏筆,在第一課時的交流中,學生情緒激動,眼含熱淚。
二、緊扣題目,抓住細節(jié),研讀文本
“這是一個怎樣的姿勢?”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是譚老師的最后姿勢。
敘事性文章中最有價值的是細節(jié),研讀這些細節(jié)描寫有助于學生體會譚老師舍己為人的偉大人格。課文中對地震發(fā)生時的場景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寫,這些場景描寫渲染了人物出場的情景,升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zhì)。我通過指導學生感情這些句子,體會譚老師在地震來臨之時,在生死攸關(guān)之際,譚老師做出生命最后的抉擇,用身體守護學生。他張開的雙臂,是堅定的責任,是無聲的大愛。
為了立體的體現(xiàn)人物的品質(zhì),課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說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話語,側(cè)面烘托譚老師的英雄壯舉。教學時我沒有急于去提煉、總結(jié)人物的品質(zhì),而是讓學生去讀出自己眼中的譚老師的形象,進而理解“最后的姿勢”所蘊含的“愛與責任”最后的人生意義。
三、課外延伸、升華情感
在學完這篇課文后,我又讓學生讀了幾首小詩,這幾首詩分別以譚千秋老師的學生、妻子、女兒、母親的角度去寫的,我讓學生在配樂聲中去朗讀,讀著讀著,我分明看到了學生感動的淚水,聽到了哽咽的聲音,我知道他們心中對譚老師的感動得到了升華。
課結(jié)束前,我又補充了抗震救災中其他老師的感人事跡,他們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勢讓學生震驚了,他們感動極了。我也感動極了,為那些英雄老師而感動,為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而感動,
縱觀全課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一、課一開始,我沒有讓學生觀看地震發(fā)生后慘不忍睹的一個個場面。這一情景的再現(xiàn),可以很快的把同學們帶回那次地震,使他們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來。這樣的情感導入對課文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二、在教學中,我雖然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來組織教學,但沒有扣住“撐”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么?”的課文補白,如果這樣去深挖文本的話,人物形象會更豐滿、更高大,這樣會在學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更深遠的影響。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篇二
2008的汶川大地震,奪去了無數(shù)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財產(chǎn)損失。地震中涌現(xiàn)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蹲詈蟮淖藙荨肥歉鶕?jù)發(fā)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實事情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老師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跡,展現(xiàn)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本文集中筆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主要用了以下手法:一是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文章不光有譚老師的語言和行動的描寫,還借助三類角色不同人物的語言來側(cè)面刻畫譚老師。另外,對于當時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寫,也從側(cè)面很好地襯托了譚老師的形象。二是詳寫與略寫相結(jié)合。文章不僅詳寫了地震時的譚老師,還略寫了平時的譚老師,使人物形象更全面、更立體、更飽滿。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文本語言的品味——從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語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場面的可怕,通過正反兩個面來品讀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抓住關(guān)鍵的字詞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在上一輪教學時,這方面我就有所忽視,課上學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張口就是一個大道理,有些學生雖然也能說到關(guān)鍵字詞,可也是淺嘗輒止。比如,在談地震的可怕時,學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搖晃”“搖晃得越來越厲害”“刺耳的吱吱聲”等詞,就很難還原當時的情形,從而也會削弱對人物形象的體會。再如,在體會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時,也要抓住人物的動作和語言,特別是“推、拉、撐”這三個字。因此,教學中,我就反復提醒學生抓住關(guān)鍵字詞進行品讀,而且在課上反復交流,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光能夠很好地理解文本內(nèi)容,感受人物形象,還能扎實地掌握這種很好的閱讀方法。
二、課文內(nèi)容的處理——從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寫地震的場面時,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寫時,是按照地震的強烈程度來排列的,學生只有將這三段文字整合起來閱讀,才能發(fā)現(xiàn)文字的這個特點,從而才能更好地體會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課上,我將三段文字同時出示,并首先引導學生找出其寫法上的特點,然后抓住關(guān)鍵詞交流感受,這樣的處理,比只是讓學生自由找出描寫地震場面的句子談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另外,文章通過救援人員、獲救學生和譚老師的同事這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從側(cè)面寫出了譚老師的偉大壯舉,在剛設(shè)計教學時,我是把這三段文字單獨出示讓學生品讀的,從效果上看,整堂課顯得比較零散,這三段本來聯(lián)系緊密的文字被割裂開來,特別是在體會側(cè)面描寫這一寫法時,學生很難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在教研組老師的建議下,我就嘗試將這三段文字一起出示,效果果然不錯,更可貴的是,大部分學生通過閱讀,都發(fā)現(xiàn)了三段文字在寫作方法上是側(cè)面描寫,課上就無需教師再贅述了。
三、學習資料的獲取——從單薄走向豐厚
讀完本文,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章的很多地方都能讀得更“厚”:地震的場面、譚老師和學生被埋的場面、地震中涌現(xiàn)的其他英雄……
首先關(guān)于地震,對于生活在我們這個地區(qū)的學生來講,地震離他們很遠,他們很難通過一篇短小的文章來體會地震的危害和可怕,這也就直接影響他們理解人物的品質(zhì)。因為一開始的教學就是圍繞文章本身的語言文字設(shè)計的,課堂上,學生就很難感受到地震的危害和對于他們心靈上的沖擊,我就引用了一段地震的視頻來幫助學生體會,恐怖的畫面把學生帶到了地震中,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地震的可怕,為他們接下來體會人物形象做好了鋪墊。
其次,在讀到獲救學生對譚老師的回憶時,這簡短的一句話也很難讓我們讀出其中的感動,因此有老師向我推薦了一段譚老師和學生被埋時的對話,通過這段文字的補充閱讀,把當時的情形變得更加立體和豐滿,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眼里都閃著淚花……譚老師的人物形象,此時在學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課堂結(jié)束時,我又補充介紹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其他幾位英雄教師,他們的事例和本文相呼應(yīng),讓學生心靈再一次地震撼,讀著他們的事跡,再回到課文,這些文字,變得更加沉重,譚老師的品質(zhì),在他們心中烙得更深!
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篇三
《最后的姿勢》是蘇教版新選入的一篇文章,課文講述的是2008年發(fā)生在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時,譚千秋老師臨危不懼,組織他的學生迅速撤離,并用自己的身軀護住了難以脫身的四名學生,而他卻因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文章編入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人間真情”這個主題單元,我認為非常的好,是歌頌愛崗敬業(yè)偉大精神的優(yōu)秀作品,贊頌了譚千秋老師的高尚的師德和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選入結(jié)合時代精神,體現(xiàn)蘇教版教材的特點。
在課的導入上,我覺得學生對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發(fā)生地震后,我要求學生每天看有關(guān)救援的報道,譚老師的事跡有些學生也聽說過,于是沒有用有關(guān)地震時的圖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聽了郝老師講的第二課時后,我才覺得,用上圖片能更好地讓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走進課堂。
在課堂上,我抓住譚千秋老師是如何用寶貴生命詮釋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的組織教學,抓住四處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這樣的環(huán)境預示著什么?【(1)天空陰沉沉的。(預示著地震的來臨。)
(2)忽然,課桌搖晃起來!整個樓房都搖晃起來!地震!(體會連用3個感嘆號的表達效果。語調(diào)越來越高,越來越急促。)
(3)樓房搖晃得越來越厲害了,并伴隨著刺耳的吱吱聲,外面陣陣塵埃騰空而起。(樓房馬上要坍塌,情況危急到了極點,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動山搖。碎裂的磚塊、水泥板重重地砸下來,樓房塌陷了……(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預示著譚老師遇難了,他的姿勢成為永恒的瞬間。)】可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譚老師又是如何做的呢?環(huán)境描寫襯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寫,抓譚老師在地震到來和樓房即將倒塌的時候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組織學生通過讀和演來反復體會,真正理解譚老師是怎樣詮釋愛和責任的,感受譚老師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也真正明白了詮釋的意思,不是簡簡單單能用解釋來說明的。但在聽了郝老師的課后,經(jīng)過交流,我發(fā)現(xiàn)我在教學中設(shè)計中只抓“詮釋”一詞,而沒有抓“愛與責任”。于是我認為應(yīng)該這樣設(shè)計:要注重了學生的學的指導,首先給學生設(shè)下懸念,讓學生說說你認為老師對你的愛表現(xiàn)在哪里?那在譚老師身上所表現(xiàn)的“愛和責任”是什么呢?這再去引導學生學習,最后的效果會更好,學生不僅能明白“詮釋”的意思,更能明白譚老師在學生身上體現(xiàn)的什么是愛?什么是責任?在教學中,我重點抓住了“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 “撐”組織教學,讓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么?“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當講到就是這樣一位老師,離開了他心愛的女兒和學生時,在坐的學生都被譚老師的精神深深感動,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guān)的時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我讓學生結(jié)合前面當?shù)卣饋砼R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nèi)容進行研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么?那就是為國家,為他人。譚老師最后的姿勢是他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么以“最后的姿勢”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總的來說,我的課堂是抓住一字(撐)、一詞(詮釋)、一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勢!)組織教學,這樣一來,沒有重點強調(diào)“愛與責任”,這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還有就是在教學中對三位人物的側(cè)面描寫強調(diào)沒有,也抓住人物的話讓學生理解體會譚老師的精神了,但沒有特意強調(diào)這就是側(cè)面描寫,對習作的指導不夠,對教材的編排意圖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沒有教學用書,憑自己理解上課,在這課中忽略了側(cè)面描寫的學習。這是以后的教學中引以為戒的內(nèi)容,要特別注意。
看了“最后的姿勢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