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復習之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熱點背景
該指導意見提出了國企改革的五大基本原則,并提出了相應改革目標和改革措施。
五大原則包括:
一,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
三,堅持增強活力和強化監管相結合;
四,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五,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
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在此基礎上實現混合所有制。這樣的表述強調了國有企業地位的重要性,這是中共確保執政地位的經濟基礎。
國企改革方案體現了五大舉措:
(一)分類改革推進改革
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方案對商業類國企的改革比較寬松,股權形式多樣,考核側重于經濟指標,包括資本價值、業績指標和競爭能力。
商業國有企業具有資本和政治優勢,在充分競爭市場,仍存在公平競爭問題。一方面國企具有體量優勢,可能對民營企業帶來不公平。另一方面,民營企業經營更加靈活,反過來國企要受到各種黨紀約束,也導致其可能畏手畏腳。因此,建立法治經濟,建立公平充分競爭市場,仍是政府要做的事情。
商業類國企改革面臨的另外兩個問題是,重要領域控股國企如何實行混合所有制,以及自然壟斷國企能否實現有效股權多元化。前者可能問題是,民間資本不敢進入國企,擔心自己成為唐僧肉。后者可能問題是,雖然股權結構多元,但由于都是國有資本,如何體現出資人權益,不讓股權結構流于形式,仍需要在操作層面加以細化。
對于公益類企業的考核是個創新,即不考核利潤,而是考核成本、質量、效率和能力,并且引入社會評價。這種考慮有利于國有企業提供高質量公共產品,不過如果考核不是由第三方機構提供,而是仍由國資委進行的話,考核標準可能要打折扣。因此,公益類國企的考核改革應進一步完善。
(二)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
方案強調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大力推動國有企業整體上市,特別是集團資產上市。這預示國家將大力依靠資本市場,對國有資產進行重組。
改革提出優先股(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余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于普通股。優先股股東沒有選舉及被選舉權,一般來說對公司的經營沒有參與權,優先股股東不能退股,只能通過優先股的贖回條款被公司贖回,但是能穩定分紅的股份。)和特殊股概念,這兩種方式增加了國有資本的靈活性。前者可以在充分競爭的商業類國企中增加民間資本數量,以國企經營權換民間資本,從而擴大國企競爭力。后者則可以通過特殊股形式,在不絕對控股條件下,實現對企業的政策引導,這對于傳媒類等既有政治要求,又需要靈活經營的企業而言,具有實際操作意義。
改革強調公司經營獨立性,法無授權,政府不得干涉企業經營,這有利于提高國有企業經營效率。要求外部董事占多數的公司治理結構設計,也有利于克服內部人控制的弊病。不過中國上市公司長期實行的獨立董事作用被人詬病,外部董事的遴選能否體現公眾利益,而不是國資委對外部董事的利益輸送,實際成為國資委代言人,仍需要有效制度安排。董事會避免一把手說了算,一人一票的制度設計值得肯定,關鍵問題還是董事會人員構成,是否合理有效,而不是僅僅體現國資委意志。
另外兩個值得肯定的改革措施是,一個是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層分類管理,一個是建立市場薪酬分配制度。黨管干部是國企原則,但分層分級管理使得領導人員使用增加了靈活性,選任制、委任制和聘任制同時使用,在確保黨領導基礎上,實現了人員選用市場化。而在經理層,若能實現董事會選聘和管理經理人,則能夠有效保障公司治理有效實行。
國有企業一個敏感話題是薪酬問題,能否建立具有激勵作用的薪酬制度,是保證國有企業提高經營效率的基礎。從改革方案看,國企領導人的薪酬也考慮了任期激勵,經理人則建立市場化薪酬制度,如果能夠做到,有利于起到激勵作用。
(三)以“管資本”為主,完善國有資本管理體制
改革原則強調,在讓國有企業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同時,會強化監管作用,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這意味著一方面會改善公司治理,讓國有企業自主決策,另一方面也會強化國資管理職能。如果“強化監管”兌現的話,那么目前國資委管理模式要隨之改革。現在是既管資本,也管人,還要管事,而在實際操作層面,對人和事的管理要大于對資本的管理。因此,如果將“強化監管”落實在保值增值上,那么國資委將向“管資本”的模式方向改革。當然,國資委不會放棄管人,而是簡化干部管理范圍,重點放在董事會人選安排上,而減少對經營層的人事干預。
方案強調國資管理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資委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優化配置,將經營性資本統一監管。
這樣的管理架構強調了資本管理的分層機制,一層是國資委,設立權力清單,通過管理資本來考核管理國有企業。另一層是建立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實際代替國資委進行資本整合和管理,從而更利于以市場方式來促進資本保值增值。這樣的管理層級,也可以說是從兩層結構向三層結構轉化,即國資委——資本投資公司——國有企業。
這個改革若能充分發揮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作用,則能更好起到資本有效配置和管理效果,如果國資委以管資本名義直接管企業,很可能出現行政干預過度局面。因此,應盡快建立三層管理體制,避免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直接管理,從而實現提高國資管理效率目的。當然,改革中也應避免國資委直接轉型為公司,換湯不換藥。資本管理公司應率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達到公司治理標準。
(四)謹慎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
改革明確實行混合所有制,但改革方案是謹慎的,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蓋,不設時間表,采取個性化實施方案,體現了中央謹慎態度。
混合所有制難以推進,實際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擔心國有資產流失。國有資產如何定價,如何轉讓,轉讓給誰,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利益博弈問題,搞不好成為權貴集團瓜分國有資產的工具。二是擔心民間資本不買賬。拉郎配是政府慣用手法,如此行事,將導致民間投資實際打水漂。因此,民間資本對參股國企態度謹慎。
不過盡管有此擔心,政府仍希望通過混合所有制來實現國有企業股權多樣化,達到提高經營效率目的。此外,政府也希望通過轉讓部分國有資產,增加財政資金,填補改革缺口。可以說,政府以謹慎態度推進混合所有制,對這一改革抱有希望。但混合所有制能否成功,仍無法確定,這既要看改革能否不走樣,還要看民間資本是否對國企有信心。
(五)強化監督,防范國有資產流失
改革方案除了上述四個特點,還突出了外部審計監督體制,黨管企業的制度安排。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確立法律定位,將在國企改革中進行實踐,如何將黨組織和董事會形成合理權力分配,是一個挑戰。
國有企業改革經濟學鏈接
如何進行國企改革?
1.引進非國有資本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國有資本放大功能,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2.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優化國有資產布局,促進國有資產優化配置。
3.通過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積極探索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抓緊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規范,依靠技術進步、制度創新、科學管理增強國企的競爭優勢。
4.積極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實行股份制改革,努力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5.通過兼并重組,提高國企的資源利用效率” (也可結合分類推進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化監督,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等)
國企改革的意義?
1.企業是市場的主體,轉變政府職能,落實企業自主經營權,有利于培育合格的市場主體,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2.加快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于投資主體多元化,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3.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國資集中在關鍵領域和優勢產業,有利于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4.使國企更好地適應市場化、國際化要求,實現科學化管理,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提高資本的利用效率。
5.有利于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
有利于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作用,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有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優化國有企業布局,增強國有經濟的整體功能和效率。有利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國有企業市場競爭力,將國企做強做優做大。
看了“2017年高三政治復習之國有企業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