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歷史知識點匯總
一、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①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使皇帝的權力空前提高。
②明成祖設立內閣,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不能正式統帥六部,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二、清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①軍機處雍正帝; 目的:開始處理西北軍務,后來發展為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
特點:人員精干;保密性強;辦事效率高,跪筆受錄;
影響:軍政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
②密折制度: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中央的政治權力因這種制度而更為集中
評價:清代軍機處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明顯提高了中央集權政府的行政效率。
明清以來的政治趨勢是中央集權逐步加強,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動性越來越受到壓抑。
三、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作用:①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與領土完整,促進統一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有利于各地區、各民族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消極作用:① 皇權專制極易形成暴政、腐敗現象,是阻礙歷史發展的因素。
② 在思想上表現為獨尊一家,鉗制了思想。
③還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使中國大大落后于西方。
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趨勢
①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皇權與相權的斗爭)
②地方權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
高三歷史知識點: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一、耕作技術的進步
①原始階段:“刀耕火種”;
②春秋戰國:牛耕和鐵農具出現;(私田大量出現;家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單位)
③漢代:(西漢)牛耕普及,鐵農具數量大大超越前代;曲柄鋤、大鐮;
耦犁(二牛抬扛)發展至(東漢)一牛挽犁
④唐代:曲轅犁(重大改進)
二、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
戰國時期:①李冰——都江堰(秦國擁有);②鄭國——鄭國渠;(秦國擁有)
兩漢時期:①關中“井渠”(坎兒井)②王景治黃(東漢)
唐代:設專職官員——渠堰使
【灌排工具改進】: 春秋:戽斗、桔槔
三國:翻車
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車;長江流域:高轉筒車。
宋代的水轉翻車;
明清風力水車
三、土地制度
①商 周: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②戰國時期: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北魏到唐前期,曾經推行均田制,國家授田給農民,農民承擔賦役
②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生產力發展是根本原因)
A、春秋時期私田開墾;
B、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類型:地主土地私有制(主體)、均田制(國家土地所有制)、自耕農土地私有制
D、土地兼并帶來社會動蕩和農民起義,北魏、唐前期曾實行均田制,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歷代農民“平均’的思想;近代解決土地的方案:孫中山、共產黨
四、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高三歷史知識點: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一.特征:①歷史悠久;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多種經營形態長期并存;
②手工業長期附屬于農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濟形式。
二、主要成就
高三歷史知識點: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一、發展概況:
①商代商業已經有了初步發展(甲骨卜辭的資料表明)
②西周時期,流通骨貝和銅貝
③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出現了富足的巨商和繁榮的商業中心。
④秦漢時期: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
⑤唐代商船中有所謂“俞大娘航船”,陸路商運十分發達,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⑥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迅速,商品遠銷東亞、南亞、西亞、東歐、北非等: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⑦明清時期,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出現會館(與地域結成的商幫有關)、商幫(晉商、徽商)
二、“市”的發展:
①秦代:商品明碼標價;
②漢代:專門管理機構,長安9市;
③南北朝時期:在離城鎮稍遠、交通便利的一些地點自然形成了民間集市——“草市”,及“草市尉”一職
④唐代:草市普遍,夜市繁榮;
⑤宋代:突破了時空限制;商業街形成;草市具備比較完備飲食服務設施;
⑥明清:商業區繁華
三、商業都會:
①戰國:有的城市出現稱作“市井”的商業區,商業集中趨勢的出現;
②漢朝:都市商業集中(車水馬龍);全國性的商業中心形成
③王莽時期:五都——全國商業中心的形成(標志);
④唐朝:長安、洛陽、廣陵、杭州、湖州、揚州
⑤宋朝:汴京(夜市、曉市),定時廟會集市;
⑥清朝:蘇州(甲于天下),盛澤鎮;四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
四、特征:
①商業起源很早并且不斷發展;
②建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之上,作為自然經濟的補充存在
③長期處于封建政府的壓制和控制之下發展,商人社會地位低下。
高三歷史知識點: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一、重農抑商
(1)含義:重視發展農業,嚴格限制商業和工商業的發展
(2)確立及發展歷程:①戰國時期:商鞅首倡“重農抑商”政策。
②西漢初年:商人不得衣絲乘車
③漢武帝時:打擊富商大賈,發展官營商業
④唐代仍然執行西漢時開始的商人不得為官的制度
⑤明清時期:依然堅持抑商政策并實行閉關政策
(3)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安定人心,維護政治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
(4)實行的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
①古代生產力不發達,農業是各國統治的主要經濟基礎
②商業的不穩定性和商人流動性大等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
③中國兩千多年的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是決定因素
(5)影響:①積極性:一定程度促進農業發展,有利于保障社會穩定;
②消極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必然的.尤其是明清時期使,阻礙了社會經濟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1)定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3)表現:①明王朝在對外貿易方面,注重建立和維護一種“朝貢”貿易體制,對民間出洋從事海外貿易的行為則嚴加禁止
②清朝順治年間頒布了“海禁令”“遷海令”(強迫山東至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
③雍正時期,允許浙江“一體貿易”
乾隆時期,關閉江浙閩三海關,限制外商只準在粵海關一口貿易(這種“開放”實質上是具有官方壟斷的性質,民間貿易往來任然禁止)
(2)評價:正是在這一時期,世界貿易活躍,世界經濟出現了新的形勢。
消極:①“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國社會在19世紀以極端保守和封閉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②限制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積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
二、【資本主義萌芽】
(1)產生時間:明末清初,商品經濟和雇傭勞動的發展;“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
(2)緩慢發展的主要原因: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明清王朝壓抑工商業以及閉關鎖國的政策
(3)產生標志:《必修二》P28
探究:我國古代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發展的特點
(1)農業經濟:①春秋戰國以后,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構成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②地主土地私有制不斷發展壯大,地主經濟占統治地位;③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農業生產技術日益成熟
(2)古代商業:①中國古代的商業發展以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基礎,受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②商業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手官府的控制,特別是海上貿易基本上受官府壟斷;③商業活動逐步突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宋元明清時期,商業日益繁榮.④城市商品經濟發展加快,然后逐步滲透到農村,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聯系日益密切
(3)中國古代手工業:①手工業發展與農業緊密結合,并且受到農業的制約.②各種手工業經營形式相結合(官營、私營、家庭手工營等多種經營形式并存的格局),官營手工業長期處于支配地位.③統治者在政策上一貫影響,導致手工業發展具有落后性,規模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