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全國二卷作文
語文難學,作文對許多同學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每個人都想奪得作文高分,但作文得高分,卻比數理化的大題要難。很多同學感覺作文是虛無縹緲的,是要靠碰運氣的,而且寫好作文是要靠天賦。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作文寫好,就增加了許多心理上的畏懼和阻力。小編整理了高考語文全國二卷作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高考語文全國二卷作文精選篇1
如今,語文素養決定著一個學生一生的發展,所以對學生來說,提升語文素養就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它也不外乎三種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與“社會生活實踐”。其中最迅速有效而廣泛的是“課外大量閱讀”。
第一,要迅速的提升語文素養,要依靠大量的課外知識積累。對于我,甚至是大部分的中學生來說,在目前這個應當努力學習的階段,課外時間是十分的不充裕的。那么,在時間不充裕而我們又不得不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的情況下,我們就得以快為先。咸郎平先生說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借用別人撞得頭破血流的經驗作為自己的經驗,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得用自己撞得頭破血流的經驗才能作為自己的經驗。”無論是學習或是人的一生都不是無限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從書籍中讀取他人的經歷汲取他人的知識,以此來迅速的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其次,在我們迅速的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要保證提升的語文素養是有效的。而要達到快又穩的提升文化素養這個目的,也要依靠課外大量閱讀。一個人在讀書的時候,倘若投入了身心,做到與主人公感同身受,把自己代入文中去讀,那么他一定會有自己對這篇文章的一種理解。久而久之便會提高自己“讀”的能力,達到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周國平先生說過:“一個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的人,不會找到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路。”所以我們要多讀,在讀中培養出最合適自己的閱讀方法,快而穩的提升語文素養。
最后,我們要最廣泛的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也必須依靠“課外大量閱讀”。只有在書中,我們才能最廣的、最大范圍的提升語文素養。我們在書中可以讀到我過我國古代文人的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心情以及對古代無盡烽火的無奈。可以讀到近代文人對國人與國家仍然在沉睡的那種無奈的心情,急迫的想“叫醒”睜著眼睛睡覺的人與國那種急迫,聽見那聲聲嘆息。在書中,我們亦可以讀到西方國家那另一番書情---對愛更大膽的追求,奇特的思想以及與國內完全不同的個人主義。它們比課堂上老師所授予的內容以及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到的知識更廣得多。
為了快、穩、廣的提升語文素養,要依靠課外積累。
高考語文全國二卷作文精選篇2
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繽紛的世界;一項平凡的技術,可以演繹精彩的人生。
老王,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特殊的英雄壯舉,也沒有很高學歷,他只是許許多多普通人最普通的中一個。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走在大街上,很容易就被人潮人海與車水馬龍所淹沒。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老人,用他的滿腔的熱情、勤勞的雙手和睿智的探索,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將普通的技術變為完美的藝術,終于成就了他“大國工匠”的精彩人生。
人們問老王為何會得到如此的贊譽,得到這樣的贊譽又有何感想。老王總是先慢悠悠地點上一支煙,十分輕松而享受的吸上幾口,淡淡一笑,說:“沒有討巧,只不過干一行愛一行。只要有愛,就會用心;只要用心,就會做得好,做得精;越精越會發現其中的妙處,這妙處,就叫“藝術。”當老王說出“藝術”一詞的時候,香煙散發的煙霧也恰好很藝術地繚繞在他的指尖。
是啊,沒有討巧,也沒有捷徑。老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高職畢業后一直從事焊接類工作。我們知道,焊接是一項很苦很累的活,很多年輕人在剛接觸的時候都會抱怨,半途而廢,轉行做其他的。有些人甚至一轉再轉,挑挑揀揀,終無所成,到頭來兩手空空。
俗話說:“條條蛇都咬人”,世上從來沒有輕松的工作,每項工作都有一定難度;也沒有特殊而偉大的工作,每項工作都是普通而平凡的。我們要把有一定難度而又普通的工作做好,首先要愛崗敬業,要把心定下來,把心放在這上面,并喜歡去做。每年CCTV都會評選出“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其中有奔跑在科技前沿的科學家,有英勇的軍人,而更多的是堅守在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這些普通人,之所以會走上這個不普通的道路,其中之關鍵點也是最基礎的一點,就是熱愛自己的職業。
當我們熱愛自己的工作,并長時間的堅持下去,便會在每天的點點滴滴之中,發現微小中美麗。而這美麗的發現,需要我們有一雙欣賞的雙眼,在平凡的工作中,將普通技術上升為新巧而完美的藝術。正所謂熟能生巧,千年前賣油翁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而今天,在我們身邊,老王又從平凡的技藝中演繹了精彩的人生。
高考語文全國二卷作文精選篇3
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更注重“鞭打快牛”,追求好上加好,容易忽視“鞭打慢牛”,促使迎頭趕上。對待優者,過于苛刻,對于差者,過于寬容。實際上,優者,更需要寬容。
俗語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健康的社會評價心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建立公平、公正社會的基本保障之一。對于個體而言,關系到個人前途命運;對于單位和組織而言,關系群體的生存發展,對于國家而言,關乎國運興衰。
今天的中國,升騰著偉大的夢想。這需要各領域涌現出一大批敢于擔責,勇于創造的“能臣”和“干將”來支撐。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區域發展的帶動者,無疑是助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快牛”,對于他們,應該給予更加科學社會評價和激勵,以激發和帶動全社會、多領域更多的人,想事干事、創新創造,讓中國加速向夢想航行。
對于混在一些重要領域、行業和單位的庸官、懶官,特別是主要負責人,其無能力、不作為、不擔責,所形成的庸政、懶政,給國家和社會帶來的危害難以估量,甚至令人發指,超過一些有為但有過的官員。這里指的是誰,你們自己清楚,請自覺對號入座。對于這樣“慢牛”、“懶牛”、“害牛”,決不能僅僅因為一些浮閃的表象成績而給予過高評價,而應該看成績背后的本質和基礎,務實評價,嚴加處置。
環視中國社會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持續增速發展,近年來經濟增速有所減緩,但在全球范圍,依然保持相對較高增速發展。國際國內一些輿論就因此看衰中國經濟,對中國給予不客觀的評價。在中國民主政治、人權、民生、環保等事業不斷進步中,國際國內一些輿論對此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對于一些欠發達國家和地區在民主、人權等方面改善,輿論卻大加贊美。這無疑也是一種不科學的認知。
作為領導者,當我們“鞭打快牛”時,更應該關注更多的“慢牛”,適當的時候,也應該抽打幾下;作為輿論的關注者,當我們從“雞蛋里挑骨頭”看待優秀者的時候,應該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后進者那里,給予必要審視;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當我們學會用寬容的心理,容納“快牛”之“慢”,我們就更懂得如何讓“慢牛”變“快”。
如此,國家將更美好。
高考語文全國二卷作文精選篇4
如何提升一個人的語文素養?文題材料給出了三條途徑:課堂有效教學,課外大量閱讀,社會生活實踐。這似乎千真萬確、無可厚非,但仔細考究、認真體味,我倒覺得能夠真正“提升”語文素養、或者說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還在于社會生活實踐。
課堂的有效教學,無疑是我們語文學習的有機組成部分,或是讀文識字、記憶詞匯,或是研究語法、學習修辭,或是誦讀詩詞、探究美文,或是依從范文,進行“照葫蘆畫瓢”式的習作練筆……不過,這些只能是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雖必須卻只是基礎。不是么,校園里朗朗讀書,是可以見證著我們對語文知識的渴求、對掌握語言技巧的企盼;寫寫日記、學學演講,也能夠體現我們試圖把口頭語言,提升為書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課本知識終究是有限的,課堂上的語文學習,畢竟是重在知識積累,打造基礎設施,僅僅是“登堂”而已,離“入室”還遠著呢!要真正培養語文功力,加大智慧內存,就不能不走出課堂、走出校園的小舞臺,投身生活的“大天地”,日新月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才真正是“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只有在哪里,語文素養才能得以根本的提升。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話不假,多讀書是可以知道天下事。讀書是種捷徑,不用親歷,就能輕易地得到前人的經驗,讓我們迅速地獲得知識、了解社會、適應生活。但課外閱讀還僅僅是對閱歷的豐富、視野的拓展,畢竟還屬于學習、積累、模仿體驗的間接階段;須知:別人嚼過的饅,不會有自己的味道;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親口來嘗一嘗。只有投身到火熱的生活當中,去感受、去體驗、去磨煉,才能達到所追求的境界。否則,就永遠只能停留于別人和前人的水平,又怎能有所突破、有所進步,有所發展?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提升語文素養,最關鍵的途徑還是投身于社會生活。
語文小天地,生活大舞臺。語文的范疇就是生活的范疇,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素養來自生活的累積,生活永遠是語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要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認識生活。愛生活,我們的語文水平才不至于貧乏、干癟;愛生活,我們的表達和創造欲望才更強烈、多維;愛生活,我們也才會真正體味到語文素養帶給我們的種種精彩。
高考語文全國二卷作文精選篇5
隨著國學熱的興起,被遺忘多年的漢文化開始復興,語文素養也漸漸進入公眾視野,重新引起人們注意。
語文是有靈性的學科,不是單純堆砌時間便可看到成效的。不得不說,口耳相傳的傳道授業依然是不可取代的方法。不過,最好的語文課堂并不是事無巨細地講解,一個優秀的老師,會引導方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教授更多的方法和資源,即“授之以漁”。也許他不用說太多話,僅僅是言辭和習慣的熏陶,便讓弟子受益匪淺;也許他上課的過程不必滿滿當當,只是和學生一起品讀文章——只要老師用心、學生追隨,便很好。
《紅樓夢》中有一回,黛玉教香菱寫詩,先讀大家作品,“肚子里有這幾個人的詩做底子,便不難成詩了。”閱讀、品味、揣摩、浸染。要寫出好的文字,先要知道好的文字是什么樣子。閱讀好的文章,看到別人的過往,既是文字的累積,也是閱歷的彌補,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走遍每一寸土地。閱讀于寫作而言,最大的效用是模仿。模仿是自由寫作的必由之徑,照貓畫虎是妙宗兒,有所積淀后,暈染自己的風格,加上獨特的文字印記便不難。會讀、會寫,便是語文素養。
讀萬卷書的價值要依靠行萬里路來成就,很多開闊,非大山大河不能給予;很多沉思,非星空朗朗不能恩賞。之所以有了圖報畫冊,還有數不清的背包客行走在路上,就是因為,再好的書也品嘗不到清澀海風的咸味,再美的語言也無法得見落日朝暉。最能打動人心的文字必然是自己先心有所感,若不能感動自己,何談感動讀者?行走、品味、記錄,路上的日子、枝杈里燦爛的陽光、街邊稚童的面龐、老人慈祥的模樣……豐富的經歷成就豐滿的詩和遠方。
語文,比之其它科目,略顯任性,也許傾注許多心力,卻成效微茫,語文素養的養成,與其說是修習一個學科,不如說是在修煉詩意充盈的靈魂,合課堂、閱讀、實踐三方之力,積數年之苦,方可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