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高考政治上冊知識點歸納
甘肅省高考政治上冊知識點歸納(精選篇1)
1、事物發展的原因
原理:(1)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
(2)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3)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方法論:(1)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要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
(2)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必須把內因和外因相結合。
2、事物發展的狀態
原理:(1)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有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2)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有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方法論:(1)要堅持適度原則;
(2)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3)要重視量的積累(優化結構)。
3、事物發展的趨勢
(1)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原因:
1)新事物符合客觀規律,因而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
2)新事物具有舊事物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領域中,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2)新事物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過艱難曲折的過程。
1)舊事物不會自行消亡,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地位,它總是會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長壯大;
2)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民群眾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3)新事物的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
方法論:(1)要正確對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
(2)要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4、堅持唯物辨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分歧:
1)聯系和孤立的觀點;
2)發展和靜止的觀點;
3)全面和片面的觀點。
(2)根本分歧: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甘肅省高考政治上冊知識點歸納(精選篇2)
1.文化發展的實質是什么?
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2.文化創新有什么決定?文化創新由社會實踐決定,表現為:
(1)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作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2)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3.文化創新的作用有哪些?
(1)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
(2)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3)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4.文化創新的途徑有哪些?
(1)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立足于社會實踐。
(2)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①含義: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
②要求: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
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3)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是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即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
①含義: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
②要求:A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B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文化競爭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的文化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鑒。
C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斷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
(4)堅持正確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等錯誤傾向。
5.當今時代,如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1)立足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2)在歷史和現實、東方和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6.學習型社會
(1)核心內涵: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2)為什么要建設學習型社會?
①建設學習型社會,是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②建設學習型社會,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③建設學習型社會,能夠促進文化傳承方式的新變革。
④建設學習型社會,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如何建設學習型社會?
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4)特點:
①人人是學習之人,時時是學習之時,處處是學習之處,事事是學習之機;
②只有終身學習,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③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學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人們需要學會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進行學習。
甘肅省高考政治上冊知識點歸納(精選篇3)
【知識點概述】
(1)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①分析。把事物的整體或過程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一種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②綜合。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③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只有對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從而真正認識事物;只有對事物各要素從內在聯系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地認識整個客觀事物。要注意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礎上的綜合。
(2)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合理的科學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創造性思維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于提出和解決新問題。分析綜合過程伴隨合理想象與創造性思維,人的認識能力會進一步發揮,認識成果驚人。培養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須注意:要善于發現問題;要敢于超越;務必積累知識,把握已知規律;正確對待靈感和頓悟;要經得起實踐的檢驗。
【知識點理解】
全面理解這一知識點,需明確兩對“關系”。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科學思維方法屬于意識范疇,是對客觀物質對象的正確反映,故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起著積極作用。“分析與綜合相結合”是事物整體與部分關系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是整體與部分的統一體。整體與部分在含義、地位、功能等方面均有差別,分析與綜合作為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和過程,正是這種差別的反映。但整體與部分又不可分割,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是整體的部分,且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所以,分析與綜合是統一的科學思維方法,要在綜合指導下深入分析,在分析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與綜合相結合,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合理想象必須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創造性思維也強調面對實際提出和解決新問題。正因這些思維方法和過程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所以它們是科學的、合理的、富于創造的,其作用自然是積極的。②實踐和認識的關系: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來源、動力、目的、檢驗標準,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認識對實踐起積極促進作用。思維方法是客觀物質對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認識范疇。故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只有立足于社會實踐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培養合理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亦需立足實踐并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發揮人的認識潛能,實現超越,取得驚人成果。
【趣例賞析】
1894年,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在蘇格蘭一個山頭上度假。一天清晨,他看到云霧從山谷中滾滾涌出。他想:云霧也能用來探測粒子嗎?對這一奇特想象,他立即進行實驗,結果研制出名為“云霧室”的裝置,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美國物理學家格拉塞有次在酒館喝酒,看見啤酒瓶里不斷上升的氣泡,觸動了靈感:“威爾遜能利用氣體中的液滴進行研究,我怎么不利用液體中的氣泡來勝他一籌呢?”后經研究,他制造了“氣泡室”,特別便于研究高速度的短壽命粒子。1960年,格拉塞也獲諾貝爾獎。
簡析:上述事例生動說明,合理想象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極為有益。因為合理想象不是空想、幻想,它立足已知事實,根據已知規律,充分發揮人的思維潛能。這也說明,它能與實踐結合,經得起實踐的檢驗。事例還告訴我們,頓悟思維、求異思維都屬創造性思維。它們建立在實踐基礎上,建立在長期的知識積累和規律探索基礎上,故而在我們認識和改造的活動中大放異彩,發揮了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