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方法匯總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方法指導
1.語言不簡潔,不能用規范的學科語言來回答;
2.知識學得過死,靈活性方面不足。
這實際上說明了考生答題不能符合考試標準。高考試題參考答案具有層次化、要點化、規范化等特點。
其次,在日常學習中注重歷史主觀性試題的訓練。如何答題本身就涉及到考生的能力問題。答題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須通過反復訓練才能逐步提高,直至符合考試標準。它需要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這種能力一旦具備,也不會輕易喪失。
學生在練習中要盡量做到以下三點:
一是對于教師布置的練習題,一定要獨立完成,認真審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要嚴肅對待,不可敷衍塞責。
二是注意教師的批改和評講。在這個過程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師評講練習時,既會注意同學們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會教同學們如何審題,如何答題。當教師評講練習時,學生應用心體會教師的思路,學會思考。尤其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針對教師沒有提及的問題大膽發言,請教師分析指正。
三是總結反思。一些主觀性試題練習、評講以后,教師還會做一個或給一個現成的答案,針對參考答案,要多看多思,學習其思路,學習其對要點的把握,并與自己做的答案做對比。對于優點要發揚,并由此增強信心,更要正視練習中存在的問題,在思考中加以改進,力爭在下次練習中避免類似的問題。
重視對重大歷史知識、歷史概念的掌握和積累。近幾年來,歷史學科命題一直堅持“以學科主干知識為載體,以能力立意為主線,考查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比較鑒別歷史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揭示歷史發展規律”的命題思想(國家考試中心史明體語)。這里講的主干知識,也就是我們歷史學習中的重大概念、重大階段的特征性的知識。學習歷史從了解歷史事實、形成歷史概念及概念體系,進一步發展到理論概念,這是歷史學習的一個深化過程。歷史概念的形成對歷史學習尤為重要。因此,了解和掌握考綱中要求的知識點尤其是階段性特征,是做好歷史主觀性試題的前提條件
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技巧
高考歷史考查側重點
本題以學習歷史重在培養史料分析和歷史思維能力為切入點,以近現代中國外交史角度,著重考查近現代以來中國外交史上的幾個重要問題。旨在考查考生閱讀史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歷史史實、分析歷史結論的能力和認識歷史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并做出正確闡釋的能力。
本大題的第一小問重在讀懂提供的材料內容,然后依據材料提煉出作者的核心觀點,這是解決本問的重點,考查的是如何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接下來的考點是列強什么時候在中國取得領事裁判權,這是本問設計的陷阱,一不小心就直接回答具體的年代或《南京條約》簽訂時間——1842年,而與此對應的是領事裁判權對中國的危害性是什么,不能答南京條約的影響。
典型錯誤及分析1
1.本題的設問具有精確的時間要求,較多的考生對清朝領事裁判權的喪失時間存在知識缺陷,錯誤地表述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簽訂《南京條約》中,而時間上的錯誤表述有1840、1942、1873……
2.歷史概括能力弱,不能正確地依據材料提煉出作者的核心觀點,如完全摘抄試題提供的材料。
3.對題意設問的含義不清晰,要求回答的是領事裁判權喪失所造成的影響,而許多考生卻寬泛地回答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如有考生回答“打開了中國的國門,開啟了侵略中國的征程,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使中國的國家主權遭到了破壞,開始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屬國”。
歷史的時間是相對年代絕對正確,絕對年代相對正確。一定要看清問題,按要求回答,本問許多考生往往將南京條約簽訂后對中國的危害影響內容答成是領事裁判權的影響。
回答本題第二問,讀好材料是關鍵。材料的前半部分是中國代表“據理力爭”的背景及結果的信息所在,后半部分是《九國公約》實質的來源,難的是如何能聯想到日本被迫放棄“二十一條”中的一些條款的這個知識點。
典型錯誤及分析2
1.材料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對提供的材料中有關信息的篩選能力不強,概括不出材料中可回答的論據。如有同學回答“巴黎和會列強將山東轉交日本,損害中國利益,中國外交失敗;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工人階級登上舞臺;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馬克思主義傳入。結果中國與各國簽訂條約,山東主權回歸中國,日本保留一些在山東的特殊權益。實質是資本主義國家瓜分殖民地的矛盾。”
2.許多考生在審題中不明白具體題干指向。
3.知識掌握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對本知識框架建構中沒有梳理出中國、列強的各自線索,因此回答本問時顯得邏輯混亂。如有同學回答“背景:一戰結束,《四國條約》《五國條約》的簽訂,工業革命結束。結果:中國收回山東主權。實質:美國在大陸實行機會均等,打破日本獨占中國局面,為自己爭取殖民地,增強實力。”
其實本小問設問清楚明確,要求回答的內容不可有含糊其辭的表述。
38題第三、第四小問的設問提供的材料是一段整理縮編過的內容,閱讀時要注意時間跨度,首先要明確該材料的主題是什么,從前后內容判斷出是有關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方針,怎樣抓住“解決殖民主義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這一著眼點,然后定位是涉及有關解決香港問題的要求,這樣就能做好本題。而第四小問的回答則要從全部材料中去考慮主題的歸納提煉。
典型錯誤及分析3
1.審題問題,題意要求回答新中國建立后,為解決殖民主義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而采取什么樣的外交方針和主張,而考生較多犯的錯誤是對新中國成立后的不同時期的外交方針和主張的內容不清楚,因此造成將不是題意要求的外交方針和主張混為一談。例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平等原則,獨立自主的和平共處外交方針,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例2:“因為港澳臺作為殖民地,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有所不同,所以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方針,主張只有一個中國原則。”
2.相當一部分考生只從我國的一國兩制政策的角度去回答本題。例1:“中國實行一國兩制的方針。影響: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使中國結束了外國侵占中國領土的歷史。開創了香港澳門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促進了祖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高了國際地位……”
3.一部分考生沒有對應地回答題意要求的這些方針和主張的影響,反映出考生在平時復習中沒有進行細致的知識整理。例1:“方針: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影響:有利于維護我國的國防安全;有利于我國著手恢復經濟;迎來中國第一次建交高潮。”例2:“起初建立新國際外交關系,按平等原則,后來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主張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影響:綜合國力增強,國際秩序穩定,建立了一個新型的國際關系,各國緊密相聯,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4.回答本問的主題這一問中,主要的錯誤在于考生對本題的命制立意不明,因此提煉主題時出現寬泛、空洞的回答。如回答“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實行一國兩制的構想,即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及港澳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在答本小問時要注意理清新中國外交政策,特別是要理清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方針和主張在不同的時期前后的順序,要明確不同方針和主張對應的相關的影響,切不可混為一談。
猜你感興趣:
1.高考歷史主觀題的審題技巧
2.高考歷史主觀題答題模板
3.高考歷史解題技巧:主觀題萬能模板
4.高考歷史單選題的答題方法
5.高考歷史簡答題的解答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