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行為學二試題答案
組織行為學二試題參考答案
1.組織行為學:是綜合運用與人有關的各種知識,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行為規律,從而提高各級主管人員對人的行為的預測和引導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的一門科學。
2.知覺:人們通過感官得到了外部世界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頭腦的加工產生了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就是知覺。換句話說,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
3.能力: 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個體知道并在選擇任務后能夠按要求完成程度
二、簡答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1.社會人假設的主要觀點和管理方式是什么?
社會人”假設是梅奧等人依據霍桑試驗的結果提出來的。這一假設認為,人們最重視的是工作中與周圍人友好相處,物質利益是相對次要的因素。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交往需要是人們行為的主要動機,是人與人之間形成認同感的主要因素(2)工業革命以來,專業化分工和機械化使勞動失去了內在的樂趣而趨于單調,因此必須從工作的社會意義上尋找安慰 (3)非正式組織通過人際關系所形成的影響力,比正式組織的管理措施和獎勵對人具有更大的影響 (4)組織領導者應該滿足職工歸屬、交往和友誼的需要,工作效率會隨著職工社會需要的滿足程度而提高 根據這一假設,相應的管理措施包括:首先,管理人員不能只考慮如何完成工作任務,應當關心人、體貼人,愛護、尊重員工,致力于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提高組織士氣。其次,對員工的獎勵應當盡量采取集體獎勵,而不能單純采取個人獎勵。最后,管理人員要由單純的監督者變為上下級之間的中介,鼓勵交流、溝通,經常傾聽員工意見并向上級發出呼吁。
2. 動機與行為的關系是什么?
動機是一種主觀狀態,具有內隱性特點,總是要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動機(外在)表現的方式為行為。1)同一動機可以引起種種不同的行為;2)同一行為可以出自不同的動機;3)好的動機可以引起不合理甚至錯誤的行為;4)錯誤的動機可能被外表積極的行為所掩蓋。
3. 氣質對組織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3. 氣質對組織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是什么?
4. 影響從眾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1)個人因素:1.1)智力因素;一般而言,智力優秀的人不輕易從眾。智力水平越低,從眾行為就越明顯。1.2)情緒的穩定性;情緒比較穩定、能夠自我控制的人,不太容易從眾。1.3)自信心;自信心強的人不容易從眾。1.4)個性特點;服從性強和受暗示性強的人容易從眾。1.5)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比較好的人容易從眾。2)環境因素:2.1)群體的氣氛;鼓勵和支持群體成員行為一致性的群體,比較容易引發從眾行為。2.2)群體競爭性;群體內部競爭程度越低,群體成員越容易表現出共同的行為。2.3)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越高,越容易導致從眾行為。2.4)群體成員共同性;共同性越多,越容易出現從眾行為。2.5)群體目標;群體目標越是明確和一致,群體成員越容易表現出從眾行為。2.6)群體的規模。
5. 介紹期望模式,并論述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其中的三個關系?
期望理論的基礎是,人之所以能夠從事某項工作并達到組織目標,是因為這些工作和組織目標會幫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滿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用公式表示為:M=V*E。M:激發力量,這是指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激發出人的內部潛力的強度; V:目標效價,這是指達到的目標對于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的大小;E:期望值,這是指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的主觀判斷,達到目標并能導致某種結果的概率。 在進行激勵時要處理好三方面的關系,這些也是調動人們工作積極性的三個條件: 第一,努力與績效的關系。人總是希望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個人主觀認為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預期目標的概率較高,就會有信心,就可能激發出很強的工作力量。但是如果他認為目標太高,通過努力也不會有很好的績效時,就失去了內在的動力,導致工作消極。 第二,績效與獎勵的關系。人總是希望取得成績后能夠得到獎勵。這種獎勵是廣義的,既包括提高工資,多發獎金等物質方面的獎勵,也包括表揚、自我成就感、得到同事們的信賴、提高個人威望等精神方面的獎勵,還包括像提拔到較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去等物質與精神兼而有之的獎勵。如果他認為取得績效后能夠獲得合理的獎勵,就有可能產生工作熱情,否則就可能沒有積極性。 第三,獎勵與滿足個人需要的關系。人總是希望自己所獲得的獎勵能滿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然而由于人們在年齡、性別、資歷、社會地位和經濟條件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他們對各種需要要求得到滿足的程度就不同。因而對于不同的人,采用同一種辦法給予獎勵能滿足的需要程度不同,能激發出來的工作動力也就不同。
三、案例分析題(26分)
某著名學府的高才生“硫酸潑熊”的事件被披露后,民眾的心理及反應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起初,在不知道肇事者是何許人的情況下,民眾通過輿論一致呼吁“嚴懲兇手”,但是,當人們知道肇事者為一著名學府的高才生時,輿論便開始轉向,“刀下留人”的呼聲日漸,最后,輿論的導向致使肇事者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懲罰。
(1)請運用暈輪效應理論解釋上述現象。
(2)談談上述現象的后果,以及在績效考核中如何克服這一效應。
   答:(1)暈輪效應,就是在人際關系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 蓋了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 民眾在不了解是何許人潑熊時體現的是一種正常的譴責心理,在人們意識里名校高材生學術能力、思維能力較強,產生一種光壞,這種光壞掩蓋或使民眾忽視了他們人格上的缺陷,所以找到潑熊者是著名學府高材生后呼聲轉變。 (2)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暈輪效應不但常表現在以貌取人上,而且還常表現在以服裝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談定人的才能與品德等方面。要克服的話要謹記客觀的看待身邊的人與事。
看了“組織行為學二試題答案”的還看了:
1.公共基礎知識試題及答案
2.公共基礎知識考試題及答案
3.市場營銷學練習題及參考答案
4.安全知識競賽答案
5.2015年保密知識答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