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評卷老師最討厭的三類作文解析
   中考語文閱卷老師每天要看300多份作文,平均每90秒評一篇,這其中的辛苦疲勞你無法領會。今天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是:中考評卷老師最討厭的三類作文相關解析。具體內容如下,歡迎參考閱讀!
 中考評卷老師最討厭的三類作文:
1、在近幾年的中考評卷中,發現相當一部分考生審題不抓關鍵詞,這樣在寫作時就很難抓住重點,容易跑題。
如"動力來自……"這個作文題的關鍵詞是"來自",考生只有將"來自"作為重點才能寫出好文章。不少考生沒有審題抓關鍵字的意識,看一眼題目就急著動筆。有的考生考前背過一些范文,一到考場就往里套。不仔細審題,這樣最容易"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初三學生要養成審題的習慣,對作文題目要逐字細看,明白題目的要求后再下筆。
2、有的初三學生寫文章不會抒情議論,沒有理性思辨語言,這樣的作文很難拿到高分。考生在平時就要注意對語言素材的積累。
一方面可以多看看名家大師的文章,看看別人的遣詞造句,自己在寫到相關文章時就可以參考借鑒;另一方面,初三學生還可多關注同齡人的優秀文章,和同學溝通交流,互相學習。平時,考生可抽出時間閱讀一些報紙雜志,如《讀者》,每期都有不少親情、勵志方面的文章,對作文素材積累很有幫助。此外,初三生還要注意古詩詞的積累,在文章中恰當地運用古詩詞也是讓文章增色的好辦法。
3、一些考生寫的文章沒有細節,沒有重點,記"流水賬"一樣洋洋灑灑一大篇。
   初三學生在寫作時要有兩把剪刀,一把剪出自己最擅長的一件事,另一把在這件事中剪出要重點描寫的部分。如在寫跑步時,早上怎么集合、怎么準備,都可以略寫甚至不寫,但發令槍響時自己如何緊張,跑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就需要詳細描寫。有細節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一般來講,一篇文章中抓住兩個精彩的細節就夠了,這需要考生平時苦練。
寫好中考作文的兩個基本原則:
1、真實才能動情。真正能打動讀者的,還是那些你親身經歷有真情實感的身邊小事。
2、妙語才能煽情。只有風趣幽默,生動活潑的語言才能讓讀者眼前一亮,讀之使人不斷點頭默嘆。
中考語文作文命題趨勢深度解析
“真情摯愛”類作文解讀
發現真情,感受真情,播撒真情,用文章把“有情有義”的自我展現出來,是近年中考“真情摯愛”類作文命題的立意所在。考生只有將那些融入自己體驗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變成流淌于筆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為心靈的舞蹈、靈魂的歌曲。
“真情摯愛”類作文的命題方式及關注點
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摯”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分標準,列在“符合題意”之后,位居第二。初中生筆下的真情,一般包括親情(父愛、母愛、手足情、血脈情)、友情、師生情、思鄉情、愛國情等,以及感動、感恩、快樂、幸福、溫暖等。這些富含真情的關鍵詞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現頻率較高的立意核心,備考時必須格外留心。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國各省市語文試卷中,全命題作文(含選題作文)占50%以上,研究此類作文命題后,我發現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在平凡生活中感受人間溫暖
引導學生積極地感知生活冷暖,體悟人間真情,始終是中考作文肩負的重要使命。因此,這種導向也是近幾年中考作文命題的主流趨勢之一。僅以2012年的中考命題作文為例,就有安徽卷的《____在其中》、自貢卷的《那個溫暖的表情》、銅仁卷的《這也是一種美》、棗莊卷的《××做我的榜樣》和濰坊卷的《生活因為 而精彩》等,體現了這種命題意圖。
2、在代際關系里讀懂至愛親情
由近年的中考“真情”類作文題可以看出,命題者非常喜歡通過關注考生表現自己的成長以及自己與親人的關系的方式,檢測考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以“幸福”“感動”“眷念”“長大”“反思”等為立意核心的主題詞,就備受命題者青睞。僅以2012年中考作文為例,就有福州卷的《愛,還要會愛》、青島卷的《我終于明白你的良苦用心》、巴中卷的《幸福在身邊》、臺州卷的《我會記得》、南通卷的《就這樣慢慢長大》和衢州卷的《被愛的感覺》等。
3、在青春歲月里珍藏師恩友情
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切入,在美好而又獨特的青春歲月里提煉難忘的師恩友愛,體會真情的價值,也是近年來中考作文命題者集中關注的一個方向。比如,僅2012年就有煙臺卷的《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寧波卷的《你是我的一本書》、德陽卷的《一路上有你》等以“你”為命題核心的作文大放異彩。
4、在自由天地里敞開善感的心扉
近幾年,中考作文命題者在積極引導考生進行心靈溝通的同時,也加強了對考生心理疏導的引導,以傾心交流、觸摸內心等為命題核心的“真情”類命題呈快速上升趨勢,“用真心換真情,以真情喚真心”逐漸成為此類作文的主流價值訴求。比如,2012年的中考作文題,上海卷的《心里美滋滋的》、濟寧卷的《微笑面對生活》、泰安卷的《成長的煩惱與快樂》、濱州卷的《我心中有個夢》、濟南卷的《咀嚼生活的真味》、臨沂卷的話題“傾聽”、聊城卷的話題“面對缺陷”、宜賓卷的《致 的一封信》等,就集中地體現了這種命題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