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高考加分政策
一定要注意分數和位次的換算,一般常用的換算方法是線差法和位次法,根據批次線線差折算分數和根據同位次折算分數,然后再進行查詢。在分數換算過程中,建議考的好的考生采用位次法,成績排名靠后的考生可以采用線差法,但無論采取什么方法換算過來的分數都只能作為參考,因此在選擇志愿過程中一定要慎重。
參考學校招辦公布的數據和省招辦官方公布的數據進行對比的時候,一定要留意特殊類型的招生專業。如提前批專項計劃招生專業、高水平運動團、高水平藝術團招生專業、中外合作辦學專業、高收費專業、農林護理類相關專業、軟件類等相關專業,因為這些專業在招生時是單獨招生,一般和學校的普通專業不在一起,因此在參考正常批次報考院校時,一定要將這些專業剔除。此外,還要留意加分同學的影響,雖然現在減少了很多政策性加分,但還是有一些地方有特殊加分。當然,除了這些還需要根據高考報名人數、專業冷熱、國際大背景及政策等做微調,當然學校招生類型也有一定影響,比如有的學校現在用直博在招生,有的學校用5+3碩士在招生,有一些文科院校用雙學位在招生。另外,高校校區的變化,辦學層次的提升,比你的目標院校分數高,位次靠前的專業加計劃,高校招生宣傳的力度,國家產業政策等都會對位次產生影響。
內蒙古高考加分政策(精選篇2)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可在其文化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20分投檔;達到高校投檔條件的,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1)烈士子女;
(2)在服役期間榮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戰區(原大軍區)以上單位授予榮譽稱號的退役軍人。
2.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俄羅斯族考生,可在其文化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10分投檔;達到高校投檔條件的,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3.歸僑、華僑子女、歸僑子女和臺灣省籍考生(含臺灣戶籍考生),可在其文化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5分投檔;達到高校投檔條件的,由高校審查決定是否錄取。
4.自主就業的退役士兵,可在其文化統考成績總分的基礎上增加10分投檔。
5.同時符合多項加分條件的考生,取分值最大的一項,不累計加分。
6.以上第1條、第2條、第3條、第4條加分項目及分值面向所有高校投檔時使用,但均不得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計劃的藝術類專業、高水平藝術團、高水平運動隊、高校專項計劃等招生項目。
7.平時榮獲二等功或者戰時榮獲三等功以上獎勵軍人的子女,一至四級殘疾軍人的子女,因公犧牲軍人的子女,駐國家確定的三類以上艱苦邊遠地區和西藏自治區,解放軍總部劃定的二類以上島嶼工作累計滿20年軍人的子女,在國家確定的四類以上艱苦邊遠地區或者解放軍總部劃定的特類島嶼工作累計滿10年軍人的子女,在飛或停飛不滿1年或達到飛行最高年限空勤軍人的子女,從事艦艇工作滿20年軍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崗位工作累計滿15年軍人的子女,參加全國統考錄取并達到有關高校投檔要求的,應予以優先錄取。
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犧牲、一級至四級因公傷殘公安民警子女參加全國統考錄取的,按照《公安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公安英烈和因公犧牲傷殘公安民警子女教育優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7號)的有關規定執行。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人員及其子女參加全國統考錄取的,參照軍人有關優待政策執行。退出部隊現役的考生、殘疾人民警察參加全國統考錄取并達到有關高校投檔要求的,在與其他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經共青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聯合激勵系統認定,獲得5A級青年志愿者的,達到有關高校投檔要求的,在與其他考生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
按照教育部、總政治部《關于嚴格規范軍隊院校招收青年學生和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國防生工作的通知》(政干〔〕64號)規定,烈士子女、因公犧牲軍人的子女、現役軍人子女報考軍隊院校,在投檔比例范圍內優先錄取。
內蒙古高考加分政策(精選篇3)
第一個原則是“喜歡”。首先要把自己最喜歡的專業放在最前面。這就要求考生在平時就要不斷思考和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增強對目標大學及專業的了解。對于有意向的大學和專業要有一個喜好程度的排序,不要過于計較往年投檔分的高低。
第二個原則是“高低分”原則。就是在填報志愿時要參考往年的錄取分數線,新高考改革目前還是在浙江省范圍之內,高校的專業排名應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太可能有很大的變化,所以往年的錄取分數線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高分在前、低分在后的規律,排出來,根據自己的成績進行填報,就錯不到哪里去。
第三個原則是“沖一沖”。既然有80個志愿可以填報,為了盡可能發揮出它的作用,就需要在同一批志愿里也分出檔次,多找幾個保底的平行志愿,當然,這些保底的志愿也是自己能接受的,這樣就不會輕易地因為前面的志愿錄不進就自動掉落到下一個檔次的志愿,大大降低不錄取的幾率。這里需要了解的是,二零一七年是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它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會造成許多考生進了原先以為進不了的學校,這對考生來說是很好的機遇。所以,如果你不是很在意掉落到下一檔次的學校的話,就可以放大膽地沖一沖,多填幾個平時覺得有點高攀的學校,或許,就真的進了呢?
具體該怎么做?有專家建議“三步走”:
第一步,就是選擇出30個左右的志愿沖學校。這是作為“沖”的志愿,那么適合的就是那些學校對你來說很不錯、但往年的取分比較低的專業。這里需要有幾個常識:比較偏遠地區好學校的一般專業更容易爆冷門;在選考科目上提出單科選考科目要求的,因為有資格報考的考生大大減少,競爭程度往往會低一些;如果有明確考研意向的,可以選擇一些取分相對較低基礎學科,本科期間打下扎實基礎,更有利于考研。你沖的是學校,對專業就不必過于糾結。專業不理想問題有兩個餓解決的辦法,一是進了高校再轉專業,二是通過考研實現換專業。
第二步,選擇30個左右最有可能被錄取的志愿。考生可以在以行業發展的大前提下綜合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家庭背景、就讀城市等自己認為重要的要素,篩選出大學和專業間的最佳結合點。建議挑選出10所左右大學,每所大學選擇3個專業,然后根據喜好程度、有梯度地排序。
第三步,選擇20個左右志愿作為保底專業。針對這些志愿,我們在分數上是有較大優勢的,最好的情況是學校很一般但專業和地域上有優勢的那種學校和專業。這里能想象得到的是,按專業填報志愿后,熱門專業會更熱門,即使是那些在較低批次學校的熱門專業,錄取分數一般也會提高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