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教學設計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教學設計
2、過程與方法
安排學生按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分組查找相關的文字、圖片、實物資料,查找相關書籍,摘取資料,進行整理,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多方面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改革開放使人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從中理解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勝利。
認識到國家關于就業制度的改革,打破“鐵飯碗”是社會進步的要求,人才競爭的需要,有利于進一步挖掘人的潛力;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保證了民眾的基本生活,有利于民生安定、社會團結 ,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教育學生要學業有成、不斷學習,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正確觀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三、教學方式方法
課前開展合作實踐法,教學開展資料展示法、談話法、討論法,多媒體師生互動法。
四、教學用具
電腦、投影屏幕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在改革開放前,社會上流傳著所謂“四大件”的說法,它們是一般家庭中的高級消費品,被看作是當時高生活水平的標志。你們知道這“四大件”指的都是什么嗎?
學生:是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
教師:(投影儀展示舊“四大件”圖片。)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新四大件”指的又是什么呢?
學生:指彩電、冰箱、洗衣機和空調。
教師:(投影儀展示新“四大件”圖片。)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新的高檔消費品層出不窮,“四大件”的說法已經遠遠不能概括迅速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的生活了,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住房、汽車也開始成為百姓的私產。(投影儀展示電腦、手機、住房、汽車的圖片。)從“四大件”的演變中,說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那么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有哪些?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通過本課的學習,會找到答案。
(二)講授新課
(教師板書課題“第21課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同時用電腦展示課題,介紹人民生活水平的概況,然后由同學介紹人們在服飾、飲食、居住和交通方面的巨大變化。)
教師: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到20世紀末,我國在整體上進入了小康社會。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
請大家先看大屏幕,(屏幕上演示各類服裝在改革前后的變化),通過剛才的演示,我們可以看到改革以前人們衣著的特點是: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展示布票實物),改革以后人們衣著的特點是:豐富多彩,而且時裝表演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表明,在當今社會,服飾不僅僅是遮羞御寒的工具,更是人們展示個性、顯示風度的一種方式。
教師:現在請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改革開放前后,人們衣著特點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通過看書、討論,得出結論:改革開放前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改革開放后是由于物資的豐富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很準確,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著。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但是現在學生時代應倡導校服、運動服,切忌奇裝異服和攀比。
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后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不但“穿”的單調,“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饑。所謂“民以食為天”,近二十年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學生: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領取有限的食糧,七八十年代,百姓都挖窖儲藏蘿卜、白菜、土豆等蔬菜,糧食以粗糧為主,(給大家展示糧票、肉票、菜票實物及蘿卜、白菜、土豆和玉米面、高粱米等蔬菜糧食的圖片)改革開放后,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展示大米、魚、肉、蛋、奶等糧食蔬菜圖片)請大家觀看一段資料。(大屏幕演示)經過調查,我們的結論是:改革開放前,人們的食物匱乏、單調、營養不足,改革開放后,人們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即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師:同學們以詳實的資料向我們講解了改革開放前后,人們飲食方面的變化,反映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到20世紀末,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分別降低44.5公斤和44.1公斤。城鎮居民人均肉禽及其制品消費量增加4.1公斤,人均鮮蛋消費量增加7.2公斤,人均植物油消費量增加3.9公斤。食品消費中,現在與五年前比較:鮮菜增長5.1%,干鮮瓜果類增長10.2%,水產品增長17.5%,奶制品增長3.9倍,在外用餐增長1.6倍。人們常說,我們現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開放以后,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怎樣的改善呢?
學生: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后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十幾年里,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大家請看50—90年代人們居住條件和環境的變化。(大屏幕演示)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繁華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個大都市相媲美。過去中小城市里隨處可見的紅磚平頂樓房,正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中國房地產協會副會長顧云昌說,“這十年來中國的房地產發展規模之大、格局變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教師:“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城鎮居民住房條件的變化也是小康生活的佐證。延續了幾十年的實物性、福利性分房體制的徹底結束和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的全面實施,更加促進了改善居民住房條件的步伐。,展示圖片,體現居住面積、配套設施、房屋裝修、居住環境的具體變化和所反映的相關問題。衣食住行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四個基本方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交通方面的成就。
學生:(大屏幕演示關于交通工具的一組圖片)剛才大家看到了建國以來交通工具的變化,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后,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游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占了一定的比重,說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教師: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的改善,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但隨之而來的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和交通堵塞問題,政府部門為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請大家思考問題:
1、現在城市里為什么常出現“塞車”現象?(學生討論后回答,機動車輛猛增,道路卻依然狹窄等。)
2、如何緩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環境污染問題(學生通過看書找到答案,實行“公交優先”、
開辟新的公交線路、使用清潔燃料,進行城市道路建設,發展軌道交通,加強交通管理等)
(教師提醒學生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到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基本了解了改革開放前后,我國人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
教師:改革開放前后,我們的衣食住行為什么會有這樣大的變化?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激發了社會的活力,使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了,是社會的進步,也是改革開放的勝利。
了解完了衣食住行狀況,我們再來看一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就業和社會保障。
教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學生:“鐵飯碗”逐漸被打破,就業渠道拓寬,人們在人才市場上自主選擇職業,出現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等新鮮事物。
教師:就業制度的變化對人們提出了什么要求?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回答)要求人們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即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提高自身適應就業變化的能力。
教師: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對于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弱勢群體”應該怎么幫助?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
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強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業工作,健全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等。
教師:有人說,“鐵飯碗”摔不破,人們捧著它就會放心?,F在打破了“鐵飯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會就業制度的倒退。你怎樣理解這個問題?
集體分析探討,教師指導,學生回答:
實行“鐵飯碗”就業制度時,從表面上看,好像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樣,有飯大家一起吃。其實是保護了懶漢、低能兒,挫傷了勤奮、聰明人?,F在實事求是地承認人們之間的差異,實行能者勤者上崗,憑貢獻大小享受相應的待遇,是通過人才競爭來挖掘人的潛力,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需要。當社會財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對那些“弱勢群體”提供更為有效的幫助。這樣兩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六、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于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綜合國力才能不斷加強,而改革開放的實質就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課后,同學們課后用表格的形式把本課內容加以歸納總結,進一步體會改革開放以來帶來的影響。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知識點
1.衣: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衣著豐富多彩,服飾成了顯示人們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改革開放以后,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概念日益深入人心,野菜、粗糧成了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3.住:人均居住面積擴大了,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了明顯的改善。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
4.行:交通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行乘飛機,私人汽車越來越多。
5.就業:自主擇業、持證上崗、就業培訓、公開招聘。
6.社會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醫療保險制度改革。
7.衣食住行等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濟得到發展。
看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