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
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梭倫改革
一、梭倫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國家產生(公元前9~前8世紀)——設立中央議事會和行政機構
貴族制國家確立(公元前8~前6世紀)——貴族專權而平民無權
2、經濟發展:農工商業以及貿易得到發展
3、階級變化: 工商業奴隸主形成,公民內部斗爭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 雅典貴族與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二、梭倫改革:
1、內容:“頒布解負令”
確立財產等級制度
恢復公民大會權力
建立“四百人會議”
設立公民陪審法庭
鼓勵發展農工商業
2、特點:奠定民主政治基礎、促進工商業發展
三、梭倫改革的評價
1、歷史意義:①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②打破貴族對政權的壟斷;③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④大大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總之,其改革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2、歷史局限: 貴族在國家政權中占據絕對優勢,下層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權利
氏族制度殘余及貴族擁有世襲占有土地的特權
貴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從根本上解決,社會政局動蕩不安
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商鞅變法
一、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
1、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鐵器、牛耕的使用
2、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變化——私田增多 出現新的封建剝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3、階級基礎:階級關系的變化——新的階級形成 新興地主階級要求變革
4、社會條件: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頻繁、思想繁榮、各國競相改革變法
齊國管仲改革、魯國“初稅畝”、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
二、商鞅變法內容:
1、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
2、政治改革: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強集權、普遍推行縣制、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制定連坐法
3、文化風俗改革:“燔詩書、明法令”;改革社會風尚習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
三、評價:秦國強盛、意義深遠
1、作用:廢除舊制度,創建新制度;促使秦國成為當時先進的國家,為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表現
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這就激發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為秦國的農業生產帶來了生機
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開始建設中央集權制度
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斗力,為秦國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合國力:公元前343年,秦國已經成為富強之國,周天子派人送禮,各諸侯派人來稱賀
3、局限性
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加重了對人民的剝削與壓迫;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劃清界限
4、消極影響:推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導致了秦朝的暴政,對后世影響消極。
壓制工商業發展,違背了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倡導君主獨裁專制,選錯了政治體制的方向為后世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改革不徹底,所以在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特別是秦漢時期存在大量奴隸制殘余。
歷史選修一知識點總結: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背景:
1、東晉時建代國,拓跋珪建魏,統一黃河流域
影響:社會安定,經濟恢復,推動了畜牧經濟向農業經濟的轉變,國家機構日益完備,民族融合
2、鮮卑文明與漢文明沖突,社會矛盾尖銳,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護制,豪強地主隱瞞人口,逃避賦稅、徭役
廣大農民賦稅賦稅負擔沉重,農民起義不斷
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統治者未處理好民族關系,激化矛盾
3、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改革條件具備
二、改革內容:
1、創新制:制定俸祿制、推行均田制、設立三長制、推行租調制
2、遷都:目的——強化中原統治、避開鮮卑族舊勢力;原都城偏窮、交通不便、不如洛陽;北受柔然威脅、南為經略中原
3、移風易俗:漢服、漢話、漢姓、通漢婚、改漢籍
三、評價:促進民族大融合
1、經濟的復蘇和繁榮
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手工業經濟的發展 商業的發展
2、政權封建化的加速
尊儒崇經,興辦學校 恢復漢族禮樂制度 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
3、民族的交流與融合
鮮卑游牧民族的農耕化 漢族人民生活的鮮卑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