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秀友情散文3篇
高中優秀友情散文:友情
回首小學這么多年來,在我身邊發生過多到數不清的故事。我需要拿文字去紀念他們,對于我來說不僅僅只是珍貴的存在。
轉學之后原本班級的人都與我漸行漸遠,有的時候見面了甚至連招呼也不會打,但我真的非常感謝那些陪伴我走過4年的同學和老師,我都還記得你們。
而從五年級開始,在我腦海中的所有記憶才都清晰起來。教師節之后的那天我和在外國語的那些同學一起去小學兜了一圈,看了很多老師。擁抱的時候我還是難以壓抑住心情的哭了。以往只有我們的教室現在屬于另一個新的班級,原來這里早已物是人非。
每次在回想起過往言行的時候都會覺得那時候的自己怎么這么傻說怎么這么幼稚,但是現在回憶起六年級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消散了。
而六年級對于我來說才是最刻骨銘心的一年。也就是那時,我才開始相信“真正的友誼是經得起考驗的”這句話。我不知道我在這一年里與你們發生過多少口角多少分歧,但最后我們都和好如初并且更加堅固了牢不可破的友誼。我說不清與你們相遇之后得到了多少成長多少愛,但我學會了不去放棄友誼,學會了鼓起勇氣去嘗試挽回那個在心中概念還很模糊的友誼也就是自己不愿失去的東西。
遺憾的是鍋鍋最后還是沒能來外國語,賀賀也離開去了廣益。我知道最后我們的聯系會越來越少。從五年級開始鍋鍋我都把她當做是最親的死黨,我們都還不成熟,總是在一起做很幼稚的事情。她總是能從我身上挑出N+1個很奇怪的毛病,我不怪你因為我都忍了并且能做到的都盡力去改了。你真的很可愛。賀賀其實是個很棒的孩子,即便當時我認識的她口碑都不好,但這完全不能影響賀賀現在在我心目中的地位,真的很謝謝賀賀帶給我的那么溫暖美好的時光。最后是與我一起在外國語的小蝸。小蝸是個捉摸不透的人,我用多少句都寫不出的真正的性格。外人看來她是個很完美很閃耀的存在,不過作為完美主義者的她也有點那么些計較。小蝸和我認識的時間比鍋鍋短很多,但是我們熟絡起來的速度那叫一個迅猛。365天,對于任何人來說都只是短短的一年,但用三百多天來勾勒屬于我們四個人的白色友誼,已經足夠了。
對我來說,無數個白天與黑夜的蛻變離不開你們,也是你們才給了我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高中優秀友情散文:我的朋友情
雨后三月,陽光明媚,春風拂面,空氣爽朗,我們幾個人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聊天,享受著春的陽光。忽然,我的手機響了,是一個老朋友打來的,她說我們有個三十年前的朋友從外地回來了,明天特意來看望我們...聽到那位老朋友要來,我特別激動,腦海里立刻呈現出和她當時一起生活的情景,她的身影浮現在眼前,她的聲音縈繞在耳邊,興奮的一晚上睡不著覺,好不容易等到了第二天。當她打電話說快到我單位門口時,我趕緊跑出來迎接,我和她一見面,倆人高興得就像小孩,擁抱著半天不愿松手。
三十年前,我們幾個是年方二十的大姑娘,在一個單位上班,一個食堂吃飯,一棟宿舍的休息,一起上街到供銷社購買日常用品,朝夕相處,無話不說,沒有雜念,情愫純真,像玉壺冰心,透明純凈,工作生活形影不離,相互有著深厚的感情。后來,我們相繼成家了,走入了各自的生活天地,臨走時依依話別,戀戀不舍,那情形至今歷歷在目。
她的老公是飛行員,當年同我家的那位在一個城市工作,因為是老鄉,他倆相互認識也有來往。真是“有緣千里來相會”我和她又在那個城市相會了,仿佛是我和她的百年修得,千年之緣。回想在那個遠離家鄉的城市生活時,我和她敘著鄉音,問寒問暖,相互關心,一片真情,那時她家經濟條件好,每到周日她就會為我們準備好可口的飯菜,讓我們上她家去玩,兩家的小孩年齡差不多,見人多菜多吃的香甜,她老公還風趣地說:我們也盼著到星期天,因為星期天我兒子也可吃好一天。讓我最難忘的是那時我買房子時手中的錢湊不齊,只對她順便提了一下,她就把家中僅有的存款折給我,讓我自個到銀行去取,為了不讓我有還錢的壓力,告訴我什么時間方便就什么時間還,叫我不用著急。在那座城市生活的幾年中,讓我深深感覺我們倆家不僅僅只是老鄉和朋友,更像是兄弟姐妹和親人。
老朋友遠道而來,同城的朋友們爭當主人,略盡地主之情,我請了以前的幾個好姐妹,相聚一起,樂其融融,我們相互爭著說那時的歲月,訴說別離之情,相互問候,一往情深,重溫著年青時的有趣事,朋友間的深情。我的朋友們彼此沒有血緣關系卻親如兄弟姐妹,年長月久又經得起風雨,一腔真誠,敞開心扉,相問寒暖,事事關心,相互舉杯,喝的是飲料,溫暖的是心。
歲月流逝,來去匆匆,幾十年一晃而過,我的朋友情依然是綿遠悠長,清澈純真,如那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彼此相邀往來,聯系走動,情誼天長地久。
高中優秀友情散文:談友誼
在古代,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為五種人倫關系,朋友乃是其中之一。杜甫《孤雁》詩云:“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孤雁失群,這是一只孤苦伶仃的孤雁,它在尋覓伴侶,在尋找朋友。鳥尚如此,人也一樣,人不能沒有朋友,沒有友誼。
古往今來,關于友誼的佳話很多。有管鮑之交,廉藺之誼,司馬遷與任安的“鐵筆重如椽,友情肝膽懸”,劉備、關羽、張飛的“桃園三結義,友誼萬古長”,等等。他們間的友誼,就像滿地的奇葩,無不散發出濃郁的芬芳:或為國為民,生死相救;或互學互助,共攀高峰;或同艱共苦,生死不渝;或托妻托子,誠信可嘉;或批評勸誡,互相勉勵;或疏財仗義,榮辱與共。總之,他們間同心同德、日月可鑒的崇高友誼,總為后人稱道、景仰、效仿和學習。
最典型的,可能莫過于俞伯牙與鐘子期的友情了。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子期聽之,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兮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兮若流水”。后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再無聽琴人。他們的友誼,能夠“聞琴知雅意”,古今有幾人與?
而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則更是人類友誼的典范。他們曾身處兩地近20年,但幾乎每天都要通信,共同探討各種問題,并指導各國革命。有一個時期,恩格斯生病,馬克思時時掛在心上,他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說:“我關切你的身體健康,如同自己患病一樣,也許還要厲害些。”而恩格斯為了“保存最優秀的思想家”,在經濟上資助貧困的馬克思,違背自己的意愿,到父親經營的公司中去從事那“鬼商業”的工作。當《資本論》第一卷付印的時候,馬克思寫信說:“其所以能夠如此,我只有感謝你!沒有你為我的犧牲,我是決不可能完成三卷書的巨大工作的。我滿懷感激的心情擁抱你!”而恩格斯始終認為,能夠同馬克思并肩戰斗40年,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他們的友誼,正如列寧所贊揚的,它“超過了古人關于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朋友多了天地寬,朋友多了路好走。但是,話又得說回來,交友也不是泛泛而交,有時候甚至寧缺毋濫,因為“友誼的基礎在于兩個人的心腸和靈魂有著最大的相似”,所以,交友就有一些經驗或者規矩,如魯迅告誡的“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如陸機告誡的“勢力之交難以經遠”;如《遜志齋集》告誡的“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如《史記》告誡的“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如仇人”;如《元曲選•爭報恩》告誡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如柯林斯告誡的“在快樂時,朋友會認識我們,在患難時,我們會認識朋友”。
朋友間,推崇的是什么?是誠信,仁愛,相知,欣賞,支持與幫助,而萬萬不是“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萬萬不是“靠近藏私心,幫忙有所圖”,萬萬不是遇事時隔岸觀火、抽身而去、落井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