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看壓力閱讀答案
《辯證看壓力》閱讀材料
③對于做學問來說,壓力之下能產生出重大成就。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有很多。史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曹植的七步詩,更是在以死相逼的巨大壓力下產生的。曹植富于才學,受其父曹操賞識,然而卻遭其兄曹丕忌恨。曹丕稱帝后,一日召曹植,命他于七步之內成一詩,否則處死。曹植于悲憤之下,寫成了著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面對生死而成就的詩,不但保住了曹植的性命,也為中國文壇留下一篇千古佳作。
④毋庸諱言,如果沒有外界的種種壓力,許多人生活的基本軌跡就是循規蹈矩、安于現狀,而不是改變現狀、推陳出新。鐵人王進喜當年說過:“井無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有了壓力,就有了革命、創造、發明與發憤的動力,就有了創作和改變的愿望與毅力。壓力能夠使人明確前進的方向。真正的強者,善于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壓力能夠讓人生發出超常的毅力。被動和逆境給人寶貴的磨煉機會,使人更能堅強不屈,表現出堅韌的美德。因此,壓力能夠激發出人們平常難以顯現的智慧和創造力。
⑤不同的人面對壓力會有不同的態度,當然結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樣面對苦難和不幸,有的奮力抗爭,成了強者、智者、英雄;有的則被壓垮,成了乞丐、懦夫、失敗者。如同巴爾扎克所說“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面對壓力,我們應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抓住機遇,有效應對,使壓力變動力,從而激發出創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潛力。(《人民日報》2008年4月8日第7版)
《辯證看壓力》閱讀題目
12.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3分)
A.第②段畫線句中“蓋房子”“煮食物”“種糧食”的順序可換成“種糧食”“煮食物”“蓋房子”。
B.第③段用了概括舉例和具體舉例的方法論證“對于做學問來說,壓力之下能產生出重大成就”的觀點。
C.第⑤段畫線的句子主要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褒貶鮮明,闡明面對壓力有不同的態度,會有不同的結果。
D.文章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壓力,因為壓力可變為動力,壓力能夠激發出人們平常難以顯現的智慧和創造力。
13.通讀全文后,你認為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選擇最恰當的一項。()(3分)
A.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壓力。
B.從歷史上看,生存壓力帶給人類發展進步。
C.對于做學問來說,壓力之下能產生出重大成就。
D.用發展的、辯證的觀點看,外界壓力也有可能是人們獲得發展與成就的機遇和先導,并不一定都是壞事。
14.簡述第④段的論述思路。(4分)
《辯證看壓力》閱讀答案
12.(3分)(A)(解析:“蓋房子”“煮食物”“種糧食”分別照應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的相關內容,不能調換。)
13.(3分)(D)
14.(4分)首先提出“如果沒有外界的種種壓力,許多人生活的基本軌跡就是循規蹈矩、安于現狀,而不是改變現狀、推陳出新”的觀點;然后引用鐵人王進喜的話作為道理論據,闡明壓力可轉化為動力,“能夠讓人生發出超常的毅力”;最后得出“壓力能夠激發出人們平常難以顯現的智慧和創造力”的結論。
看了“辯證看壓力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