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答案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材料
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劍橋中國史》給予陳寅恪異乎尋常的褒獎。牛津大學1939年正式聘請他擔任該校漢學教授,并于此后數年虛席以待。他們認為,陳先生是當時“最優秀的中國學者”。
由于長期用高度近視的左眼工作,陳寅恪的雙目失明了。抗戰勝利了,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新回到清華園,這時他57歲。陳寅恪是以古代書院的精神授課的。陳寅恪的助手、后任中山大學教授的胡守為,清晰地記得這樣一堂課:那天他是唯一的學生。他來后,先生放下手頭的工作,挪步到樓上,下樓時,竟鄭重地換了一身長袍。胡守為說:“這件事對我的教育很深,這就是為人師表啊!”
因為生病,陳寅恪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學術轉向。1953年,在清華時的學生蔣天樞,寄來了長篇彈詞《再生緣》,陳寅恪聽了,大受震動。他認為,以前大家以為中國是沒有史詩,《再生緣》就是史詩。是中國式的史詩。陳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他開始了對明清歷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北京的許多好友都希望陳寅恪能接任,他卻拒絕了。《對科學院的答復》起首說:“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于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陳寅恪認為,包括他和王國維在內的任何人,在學術上都會有錯,可以商量和爭論,但如果沒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發揚真理,研究學術。他主張“不要先存馬克思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這樣的觀點,無疑是驚世駭俗的。
《論再生緣》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風氣影響,無法正式出版,陳寅恪只能請人用蠟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淪落,不覓封侯但覓詩”,全書結尾處,陳寅恪用自己的兩句詩,隱喻心境和志趣。
1958年,陳寅恪竟成了學術界“拔白旗”的對象。他不再教課,轉為專力著述。他仍然浸潤在他所構筑的那個純粹的學術世界中。他仍強調文責自負,著作里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許別人改動一個標點。陳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論文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個詞,被他嚴辭拒絕,為此,這本書竟沒能在當時出版。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他79歲的生命歷程。
陳寅恪沒有遺囑。
(摘編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關鏈接】
①陳寅恪(1890-1969),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學院,陳寅恪和魯迅同住一舍,朝夕相處。后來,魯迅日記中不時地提到他,而陳寅恪沒有只言片語談到魯迅。一直到晚年,陳寅恪才透露,因為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國人誤認為自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成為“謬托知己”的“無聊之徒”。(摘編自陶方宜《魯迅一生罵人無數為何不罵陳寅恪》)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題目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陳寅恪認為沒必要沒必要糾正關于自己姓名的讀音錯誤,說明他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一生,是為學問的一生。
B.為促進中國學術逐漸向國際學界轉軌,陳寅恪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進行了比較研究,開辟了中國學術一個嶄新的領域。
C.陳寅恪和魯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處。但陳寅恪不愿提及這段往事,因為他不愿成為攀附魯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無聊之徒。
D.本文語言簡潔而內涵深沉,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陳寅恪具有開創意義的學術研究的推崇,對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潔人品的敬仰。
5.陳寅恪的學術研究方向有怎樣的變化?各有怎樣的學術意義?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6.題目中說陳寅恪是“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你是否同意對陳寅恪的這個評價?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5分)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答案
4.(3分)D
【解析】A項,“他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不妥,原文是“他似乎更希望人們了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B項,“為促進中國學術逐漸向國際學界轉軌”不妥,原文是“在中國學術逐漸向國際學界轉軌時”,背景不是目的。C項,“無恥之徒”的說法不準確,原文是“無聊之徒”。
5.(4分)
①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進行比較研究,為中國學術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②對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的研究,他以論帶史,開創了研究范式;對一些問題的關注,具有開創意義。
③對明清歷史和文化進行探索,表現出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每條學術研究方向1分,意義1分;答對1條給2分,答對兩條給3分,答對三條給4分。意思對即可。)
6.(5分)
示例一:
我同意這個評價,陳寅恪是“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①陳寅恪達到無人企及的學術高度:他的學生成為大家,他的研究對中國學術有重要的開創意義。
②陳寅恪信奉獨立自由的學術追求:他拒絕出任中科院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認為沒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發揚真理、研究學術。
③陳寅恪具有獨步千秋的學術操守:他不在乎別人讀錯他的名字,不愿借魯迅的名氣揚自己之名,強調文責自負,表現出淡泊名利、嚴謹治學的操守。
④陳寅恪遭遇國難、家恨和個人坎坷:1937年以后,他先后經歷父亡,藏書被毀、被盜、兩眼相繼失明的打擊,后來又受到不正常的政治風氣的壓制。
示例二:
我不同意這個評價,陳寅恪不是“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①他的研究,曾獲得清華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啟超、王國維的鼎力支持。
②他的生活,曾獲得鄧廣銘先生的關心。
③他的成就,曾得到《劍橋中國史》的褒獎、牛津大學的認可,中科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
④他轉向對明清歷史和文化的探索,與學生蔣天樞寄給他長篇彈詞《再生緣》有關。
(要答出觀點和理由,答對一條理由給1分,答對兩條理由給3分,答出三條理由給5分;只答理由無觀點扣所得分1分。意思對即可。)
看了“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