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呼喚閱讀練習及答案
《另一種呼喚》閱讀材料
屈原像民間不常見。他出于文字經典,是我爺爺鄉土師爺身份的徽章,輕易不示人。畫中的屈原是那么飄逸,《天問》中找不到頭,那頭是橫的,山羊胡子與飄飄怒發和離體襟衫生出一股寒風,我總覺得他很冷。學業稍進之后讀《離騷》,先讀出大氣磅礴文采飛揚,后悟出身世際遇情系蒼生。這時再看那幅《天問》,很感同身受詩人的無可奈何。爺爺說這書我是讀進去了。最近另見到一幅明朝陳洪緩作的《屈子行吟圖》,大不是《天問》的情結,《天問》中的激蕩沒有了。在這幅行吟圖中,廣袖長袍翹頭履上,原是懸寶劍的腰,懸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蒼涼。我觀他峨冠頂戴下,瘦長的臉凄苦而平和。他不再問天了,天已有病還問它何來?我想他這是去投江。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氣短并不影響他精神長存,文化人沒有一個能如屈原集政治與文才于一身的。屈原的失誤并不在謀略而是在宮幃,屈原遭了女禍,還有男人的舌箭。君臣恩斷義絕,他被發配了,充軍了。他言志的《離騷》,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騷。
文人迂腐而可愛。靈魂的屈原成為國寶,昭示著文化的不朽,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態。每當自身怯力之時,總是會從古人身上找出些說法來充實和鼓勵自己。把氣節化為一種文化內涵,他們請出屈原詢問過去未來。劉勰、司馬遷、李白……他們將“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鏤石成印懸于案頭,撰成六書旌于中堂,曲成宮商蕩滌五腑六根濁氣。至于屈原投江之舉,被頌為洗卻塵世骯臟。皎潔永恒,使瀚海書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行至秭歸,兩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鄉似城似鄉,古墻豁口取民宅一堵風火墻,斑駁出悠悠歲月。剃頭匠挑子橫著量完小巷,不緊不慢的吆喝聲古歌一樣綿長。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詩人的秭歸有廟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幟屈原,一派蒼樸古雅終未曾把它經營成旅游勝地文化名城。在這里,我聽到另一種呼喚。
長江彎彎回浪,臨北岸有一片軟水,江中的激流沖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軟水溫柔而明凈。軟水叫屈原沱。傳說屈原有位賢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時她是農婦,概無錦衣富貴。兄弟被流放她歸來故里等待兄弟。流放人永遠在流放,呼喚聲天天在呼喚:“兄弟,屈子,歸來兮!”汨羅江中一縷英魂托夢姐姐,(他已憤怒地隨水而去,他將留戀地隨水而歸。)次日女媭翹首江邊,一條大紅魚溯流而上,面對女媭,魚頭點三下魚尾搖三下,巨口一張吐出個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魚頓時失影。傳說凄美而離奇,人民性極強,秭歸人都能言說而且不走樣。這故事的淳樸,還在于呼喚魂兮歸來的是姐姐而不是戀人或者母親。屈原在秭歸,同于鐘馗在我的家鄉,又成了家家門上一幅畫,概無官爵,一個巴東小老頭,還原于民間,我想這當是屈原最好的歸宿。
《另一種呼喚》閱讀題題目
小題1:下列對文章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5分)
A.文章題目命名為“另一種呼喚”,表明作者極力反對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觀點。
B.文中寫到劉勰梁啟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懸于案頭,說明了屈原對后世影響深遠。
C.文章對屈原故里秭歸古城的描寫,是為了批評現代人沒有把它經營成旅游勝地。
D.作者認為屈原懷石投江和寫《離騷》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響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E.文章結尾一段的描寫,是對家鄉人把屈原像貼在門上、他魂歸故里的形象化描寫。
小題2:“他已憤怒地隨水而去,他將留戀地隨水而歸”一句有什么含意?(4分)
小題3:文章主要是寫屈原,為什么卻從鐘馗像寫起?(6分)
《另一種呼喚》閱讀題答案
小題1:A、C
小題2:“憤怒地隨水而去”的意思是屈原矢志報國卻慘遭流放,憤而投江;“留戀地隨水而歸”的意思是屈原因為思念故國、親人而魂歸故土。
小題3:①將屈原與鐘馗相聯系,說明作為人的屈原已被神化,受百姓朝拜,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②鐘馗是鎮邪避妖打鬼的神,為民造福;而屈原有忠心為國、情系蒼生而九死不悔的精神,二者的精神品質相似;③引出下文,為后文表達應將屈原還原為真實的人作鋪墊。
看了“另一種呼喚閱讀練習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