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聞秋風閱讀練習及答案
《始聞秋風》閱讀材料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注:颼飗①:形容風聲
《始聞秋風》閱讀題題目
(1)這首詩的首聯(lián)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作簡要分析。(4分)
(2)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著詩人的情懷。請結(jié)合“動”“開”二字分析頸聯(lián),說說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懷?(4分)
《始聞秋風》閱讀題答案
(1)運用了擬人、借代的手法。(2分)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秋風與自己比作朋友似的分別和重逢。詩中假托秋風的口氣說,去年黃菊盛開時與你(指作者)分別,今年秋蟬鳴叫時我(秋風自指)又回來了。此聯(lián)沒有直接說是初秋、秋末,而是選擇了兩個最能表明季節(jié)特征的事物:“黃菊”與“秋蟬”。聽到蟬鳴的季節(jié),用來代指秋初。(結(jié)合詩歌具體分析2分)
(2)頸聯(lián)描寫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著頭,抖動拳曲的毛,大雕睜開睡眼看萬里青云。一“動”一“開”,不僅反映了它們內(nèi)心的“思”和“盼”(1分),還從側(cè)面顯示出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生氣。(1分)感情:抒發(fā)了詩人不服老,想為國立功和積極進取的豪情。(2分)
《始聞秋風》鑒賞
《始聞秋風》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xiàn)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精神。
首聯(lián)“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征。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此刻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采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jù)《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準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lián)“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么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xiàn)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后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fā)的感慨;和上兩句連讀,仿佛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lián)“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用力一轉(zhuǎn),精神頓作。到了尾聯(lián),由于有頸聯(lián)“馬思邊草”、“雕眄青云”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臺,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臺,這就更表現(xiàn)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劉禹錫晚年寫的這首詩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shù)寫照。
看了“始聞秋風閱讀練習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