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賈誼論》閱讀材料
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得君如漢文,猶且以不用死。然則是天下無堯、舜,終不可有所為耶?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 勉強扶持,庶(shù)幾一日得行其道。將之荊,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齊,三宿而后出晝,猶曰:“王其庶幾召 我。”君子之不忍棄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孫丑問曰:“夫子何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誰哉?而吾何為不豫?”君子之愛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 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與有為,而可以無憾矣。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xǐ)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 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舉天下而唯吾 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jù)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吊屈原,紆郁憤悶,趯(yuè)然有遠舉之志。其后以自傷哭 泣,至于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 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注:①漢文:漢文帝劉衡。②晝:地名。③趯然:跳躍的樣子。趯,同“躍”。
《賈誼論》閱讀題題目
1.下列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致:建功立業
B.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勤:盡心盡力
C.夫子何為不豫/豫:歡喜快樂
D.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略:大體約略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將之荊州,先之以冉有 是何楚人之多也
B.所就者大,則必有隱忍 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C.王其庶幾召我 搖其本以觀其疏密
D.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3.下列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B.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C.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D.仲尼圣人歷試于天下\茍非大\無道之國皆欲勉強\扶持庶幾一日\得行其道。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②若賈生者,非漢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漢文也。
③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哲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
《賈誼論》閱讀答案
1、D
2、B
3、B
4、(1)人要有才能并不難,要使自己的才能施展出來實在不容易。
(2)像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他自己不能利用漢文帝啊。
(3)古人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必然會不合時宜而招致困境。因此不是聰明通達、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意對即可)
《賈誼論》參考譯文
不是有才能難,而是把才能施展出來難。可惜呀,賈誼是能輔佐帝王的人才,但卻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
一個君子想要達到長遠的目標,就一定要等待時機;要想成就偉大的功業,就一定要能夠忍耐。古代的賢能之士,都有建功立業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終未能施展其才能于萬一,也未必都是當時君王的過錯,也有可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我看賈誼的議論,照他所說的規劃目標,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過他呢?遇到像漢文帝這樣的明君,尚且因未能盡才而郁郁死去,照這樣說起來,如果 天下沒有堯、舜那樣的圣君,就終身不能有所作為了嗎?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極端無道的國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終有一天能實踐他的政治主 張。將到楚國時,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聯絡。君子要想得到國君的重用,就是這樣的殷切。孟子離開齊國時,在晝地住了三夜才出走,還說: “齊宣王大概會召見我的。”君子不忍心別離他的國君,感情是這樣的深厚。公孫丑向孟子問道:“先生為什么不高興?”孟子回答:“當今世界上(治國平天下的 人才),除了我還有誰呢?我為什么要不高興?”君子愛惜自己是這樣的無微不至。如果做到了這樣,還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應當明白世上果真已沒有一個可以共 圖大業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沒有遺憾了。像賈誼這樣的人,不是漢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賈誼不能利用漢文帝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啊!
周勃曾親手持著皇帝的印璽獻給漢文帝,灌嬰曾聯合數十萬兵力,決定過呂、劉兩家勝敗的命運,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舊部,他們這種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 是父子骨肉之間的感情所能比擬的呢?賈誼不過是洛陽的一個青年,要想使漢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間,就全部棄舊圖新,也真太難了。作為賈誼這樣的人,應該上面取 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對于周勃、灌嬰之類的大臣,要從容地、逐漸地、感情深厚地結交他們,使得天子不疑慮,大臣不猜忌,這樣以后,整個國家 就會按我的主張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頃刻之間就突然對人痛哭起來呢?看他路過湘江時作賦憑吊屈原,心緒紊亂,十分憂郁憤 悶,大有遠走高飛、悄然退隱之意。此后,終因經常感傷哭泣,以至于短命早死,這也真是個不善于身處逆境的人。謀略一旦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遠不再被采用 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勢的變化,而自我摧殘到如此地步。唉,賈誼真是志向遠大而氣量狹小,才力有余而見識不足。
古人有出類拔萃的才能,必然會不合時宜而招致困境,這就是所以若非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古人和今人都稱道苻堅能從草野平 民之中起用了王猛,在很短時間內全部斥去了原來的大臣而與王猛商討軍國大事。苻堅那樣一個平常之輩,竟能占據了半個中國,這道理就在于此吧。我很惋惜賈誼 的抱負未能施展,所以對此加以詳盡的評論。同時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賈誼這樣的臣子,就應當了解這類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會憂傷 頹廢,不能重新振作起來。像賈誼這種人,也應該有節制地發泄自己的情感呀!
看了“賈誼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