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樂亭記與醉翁亭記閱讀答案
《豐樂亭記》原文閱讀
《醉翁亭記》原文閱讀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注釋】①明年:第二年。②顧:向四周看。③幸:慶幸。④因為本:于是就根據。⑤道:稱道。
相關閱讀習題
17.解釋加點的字或短語。(4分)
(1)林壑尤美( ) (2)山行六七里( )
(3)晦明變化者( ) (4)修既治滁之明年( )
(5)窈然而深藏( )
1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兩個句子。(4分)
(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
19.選出下面對甲、乙兩段相關內容的分析正確的一項。(2分) 【 】
A.甲段中“環滁皆山也”從大處著筆,簡練而形象地寫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兩段中“名之者”“山水之樂”“修之來此”的三個“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兩段均寫到了“四時之景”,但各自描繪的景物特征有比較大的差異。
D.甲、乙兩段花大量筆墨描寫山泉,繪聲繪色,細膩真切,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20.結合乙段的具體內容,說說歐陽修取名“豐樂亭”的深刻用意。(4分)
相關閱讀習題答案
17.(1)特別(2)沿著山走(3)陰暗明亮(4)管理滁州(5)深遠、幽邃的樣子。(共4分。答對一個1分)
18.(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喜歡它地方僻靜而事務簡單,又喜愛它風俗安適悠閑。(共4分,每句2分。小錯可以不扣分)
19.A(共2分)
20.參考:寄情山水的情趣,與民同樂的思想,歲物豐成的祝愿,風俗之美的贊揚,無事之時的珍惜。(共4分。答對第一點2分,后面每答出一點得1分,給滿4分為止,若有其它答案,備課組商討后確定)
《豐樂亭記》閱讀賞析
這篇散文,是醉翁亭記的姐妹篇。
選自《歐陽文忠公集》。豐樂亭寫于慶歷六年(1046)。所謂“慶歷新政”,僅經過一年多時間,就在慶歷五年春宣告失敗,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繼被斥逐。歐陽修因上書為他們辯護,也被捏造罪名,貶于滁州。滁州五代時為爭戰之地,備受破壞,經過宋初近百年的休養生息,已初步恢復元氣。州西南瑯琊山為游覽勝地,歐陽修政事之暇,頗喜尋幽訪勝,辟地筑亭。此文除記述建豐樂亭的經過及與滁人共游之樂外,還描繪了滁州從戰亂到和平的變遷,從而寄托了安定來之不易,應予珍惜的命意。
無論是記述還是描繪,全文都是圍繞“樂”而寫:建亭取名為神經是思樂;與滁人共游為“樂”,是享樂。樂在亭中,樂在山川,樂在和平安定的歲月。
歐陽修的散文,語言簡潔,含義深遠。全篇不足500字,卻多角度、深層面地寫出了“豐樂亭”的“樂”意。
這篇散文,融記敘、議論、抒情和描寫于一體,以“樂”開篇,以“樂”終結,“樂”貫串始終,景怡人,情動人,理啟人。他的《醉翁亭記》讓人跟著“醉”,他的《豐樂亭記》讓人跟著“樂”,真不愧為傳世的姊妹篇呀。當然,還必須認識到,這兩篇散文都間接地、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樂”與“醉”之中的憤郁和不平。
《醉翁亭記》閱讀賞析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頗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歷五年春,歐陽修由于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歷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