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慵陳與義閱讀答案
《放慵》陳與義 原文閱讀
宦拙從人笑,交疏午自藏。
云移穩扶杖,燕坐獨焚香。
《放慵》閱讀習題
1、古人評詩有“詩眼”說法,本詩第二句哪個字是詩眼?試分析其表達效果。(5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結合全詩,請作簡要分析。(6分)
《放慵》閱讀答案
1. ①“醉”字是詩眼。(準確點出“醉”字得1分)
②“醉”在詩中是“使海棠盛開,花色紅顏如醉”之意(或 濃濃春意使海棠也沉醉。)(1分)
③“醉”用擬人的手法使景物生動形象,富有詩意。(2分,答出手法和作用各1分)
④被陶醉的不但只有海棠,還有欣賞春色的人,進一步表達了詩人在春天里的陶醉與閑適之情。(寫出詩人“陶醉與閑適”的情感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
2. (1)首聯寫出了春日里優美的景色,表現了詩人對春景的喜愛和贊美。(1分)
(2)頷聯寫放下官務的悠閑自在和應對官場俗務的苦惱,表現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煩。(2分)
(3)頸聯進一步寫出在官場中不得意的際遇,本性愚拙,不諳官場交際,因此與人交情疏淺,表現對官場人情世故的疏離感。(1分)
(4)尾聯表明無論世俗如何變化,但詩人心中安穩,能在“獨”中堅守自己的品格。(2分)
《放慵》閱讀作者簡介
陳與義(1090年-1138年),字去非,號簡齋,洛陽(今屬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甲科進士,授開德府教授。宣和四年(1122年)擢太學博士、著作佐郎。宋室南渡后,避亂于襄漢。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召為兵部員外郎。紹興元年(1131年)遷中書舍人。紹興五年(1135年),召為給事中。紹興六年(1136年),拜翰林學士。紹興八年(1138年)作品有• 《登岳陽樓》 • 《襄邑道中》 • 《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 《詠牡丹·一自胡塵入漢關》 • 《春寒》 • 《臨江仙·夜登小閣憶洛中舊游》 • 《送人歸京師》 • 《傷春·廟堂無計可》 • 《菩薩蠻(荷花)》 • 《虞美人(亭下桃花盛開,作長短句詠之)》,以資政殿學士知湖州,因病卒。
他的詩歌創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為界線,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表現個人生活情趣的流連光景之作,詞句明凈,詩風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以《墨梅》(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詩受到徽宗的賞識。南遷之后,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經歷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亂時頗為相似的遭遇,對學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詩風有了改變,轉學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詩人那樣,只從句律用字著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國家的命運融合在一起,題材廣泛,感時傷事,寫了不少寄托遙深的詩篇,趨向沉郁悲壯,雄闊慷慨, 成為宋代學習杜甫最有成就的詩人之一。
陳與義前期的詩,多表現個人生活情趣,與現實社會的距離較遠。如《襄邑道中》寫春日乘船而游,表現對風光的流連和對現實的冷漠,然而文字明快,情真意切。這個時期他寫了不少類似于這樣的詩。南渡以后,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特別是由陳留至臨安走了三年多,一個讀書人既無寬裕的資費又無別人照料,其艱辛之狀可想而知。然而這一趟長途跋涉卻對他的思想變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一路上對現實社會的各個階層有著廣泛的接觸,激發了他的愛國憎愛分明感,是一個思想的飛躍,也是他的詩詞創作的一個分水嶺,詩風由個人生活情趣轉向沉郁悲壯,痛恨于金兵南侵,無奈于朝廷茍安,感懷家國,慨嘆時勢。如《傷春》、《居夷行》、《次韻尹潛感懷》等,都屬于這類作品。
陳與義一生的主要貢獻在詩詞方面。他青年時詩文就寫得很好,《宋書》本傳說他的詩詞"體物寓興,清邃紆余,高舉橫厲,上下陶(淵明)、謝(靈運、眺)、韋(應物)、柳(永)之間"。他曾寫過一首《墨梅》,得到宋徽宗的嘉賞,并由此受到器重。他是專學杜甫的,是江西詩派后期的代表作家。他學杜甫又不拘泥于杜甫,對前賢的作品是博覽約取,善于變化。他還特別推崇蘇軾和黃庭堅、陳師道,但并不墨守成規,而能參合各家融會貫通,創造自己的風格。他的作品語言質樸,音節響亮,形象豐富,很少用典,明快中沒有鄙俗,口語化略無平淡。所以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技巧,都比江西派的其他詩人的成就較大,無愧于江西詩中的改革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