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夜書》閱讀答案
《儋耳夜書》
《儋耳夜書》習題
(2)《記承天寺夜游》是邀人同游,本文則是受邀同游。如此看來,蘇軾實在算得上是愛好夜游之士。對于一代大文豪的這種志趣和行為方式,你有何個人的評價,請有條理地表述一下。
(3)將“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屠酤紛然,歸舍已三鼓矣”這段文字改寫成現代白話文。
《儋耳夜書》答案
(1)通脫豁達、隨遇而安、以遇為樂的得失觀。
(2)①古人云,人生苦短,當秉燭夜游,蘇軾這是合古道的雅趣行為。②夜游清凈,無日間喧囂,可收獨得之樂。(不要趨同,多有獨特看法為佳)
(3)幾個人步行到城西,穿過僧人們的宿舍,過了幾條小街巷,看見漢民和少數民族雜居相處,賣肉賣酒的到處都是,返回住地時已經是深更半夜了。
《儋耳夜書》翻譯
己卯年(古人用天干地支紀年)元宵節,我當時在儋耳(海南一地名),有幾個老書生來拜訪我,說:"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出去游玩一趟?"我高興地答應了。走出城西門,進入和尚寺廟,走過小巷,漢人、少數民族混雜,各種店鋪商販很多,回到住處已經半夜了。仆人關門熟睡,已經一覺醒來又睡去了。(我)放下拐杖大笑,誰有所得誰有所失?問我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韓愈)釣不上魚來,打算到更遠的地方去。其實不知道凡是釣魚的人,未必都能釣得上來大魚。
《儋耳夜書》注釋
①儋耳:今海南省儋縣,蘇軾于1097年被貶至此。文章寫于己卯(1099)年,是他謫居儋耳第三年。②民夷:民,漢族;夷,當地土著,少數民族。③屠酤:屠,屠戶;酤,賣酒者;這里泛指各種店鋪商販。④三鼓:三更,即半夜,今23點至1點。⑤再鼾:一覺醒來又睡去,形容睡過一段時間。⑥韓退之:韓愈曾寫詩述其釣魚釣不著大魚,埋怨水太淺,要另覓垂釣佳處,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儋耳夜書》故事背景
蘇軾于紹圣初年再一次因為文譏斥先鑰遠謫惠州儋州。惠州在今天的廣東,儋州在今天的海南。年齡越來越大,官越作越小,貶謫越走越遠。宋朝的海南可不能跟今天的經濟特區相比,當時應該是荒蠻偏僻的地方,甚至還不能與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的黃州相比,蘇軾來到這里過的是遠謫流放的生活,心中應該有很多的憂憤怨恨吧。恰恰相反,此時蘇軾躁動的心已經平靜下來,他與幾個可能同是被遠謫流放的老年書生交住,與市井之中殺豬賣酒之人交往,與僧侶夷人交往,并于上元佳節游樂儋耳市井,享受歡燈賞月之樂,這該有何等悠然閑適的心境?我們可以看出,遠謫儋耳的蘇東坡已不是"烏臺詩案"之后待罪黃州的蘇東坡,那時在黃州,空氣中處處充斥著貶謫的怨憤,生活中處處閃動著"條子"的眼睛。蘇軾過著沒事少出門,無由不往來的生活。人事變遷,世態炎涼,天才詩人蘇東坡如風浪中的孤舟,常有傾覆之忱。于是他避開世個目光,寄情山水沉迷詩酒。"醉里狂言醒可怕",喝醉酒了,于是借酒發泄胡說一通,發泄心中積郁以消胸中塊壘,醒來又后怕失言。這在詩人該是何籌壓抑的事?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這種孤獨壓抑寂寞之中,你還能笑得出?
遠謫儋耳的蘇軾已是另外一種心境,被貶謫之處應該是最偏遠最荒僻的了。人又到了齒落頭白的年紀,還有什么追求?還有什么顧慮?于是蘇軾與市井之人來往,在市井之中穿梭,在月夜燈市游樂。興盡而歸,舒心而笑,笑得還如此自在如此坦蕩。顯然,此時的蘇軾已擺脫"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憂郁,沒有了"小軒窗正梳妝"的纏綿,拋棄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此時的蘇軾已經放棄了無妄追求,放棄了自我苛刻,遠離了浮躁狂傲。此時的蘇軾正以一顆清靜心看世界,以一顆歡喜心過生活。正因為這顆平常心,蘇軾才能身處逆境不以為悲,反為之笑。正因以這顆平常心,蘇軾才譏笑韓退之只為大魚不為釣。
看了“《儋耳夜書》閱讀答案”的還看了:
1.蘇軾的故鄉觀閱讀題答案
2.蘇軾《浣溪沙》閱讀題的答案
3.宋史·黃祖舜傳閱讀答案
4.兔起鶻落閱讀練習及答案
5.有才與用才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