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開放透明進行到底閱讀答案
《將開放透明進行到底》閱讀材料
(4)不開放竟可以致人死命,不透明竟可以致人死命,大地震用無數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萬個孩子的生命作代價,給我們上了這一課。這是何其慘烈的一課,這一課讓我們撕心裂肺.這一課讓我們永生不忘。無數的生命尤其是成千上萬個孩子的生命,一起趟開了一條血路,趟開開放的血路,趟開透明的血路。將開放進行到底,將透明進行到底。這樣的呼聲正成為我們社會的新共識,正匯聚成我們社會的最強音。
(5)共和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什么時候,公民可以這樣自發地組織起來廣泛參與救災;共和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什么時候,多支國際救援力量可以這樣直達救災現場;共和國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什么時候,信息可以這樣廣泛流通,媒體可以這樣廣泛追問。
(6)而所有這一切,無疑,是因為中央政府自身的變革。中央政府不僅以救人為救災的最高目標,從而在理念上完成了以生命價值為國家最高價值的轉化,而且在實踐中,也找到了讓現代理念落地,讓政治跟人性握手,讓政治跟現代文明接軌的具體的路徑。這路徑就是更開放,這路徑就是更透明。
(7)真誠總是有回報的。經此一役,中央政府的聲譽冉冉上升。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民眾與中央政府的合作,都在提速。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相信民間的善意,給了民間力量快速發育的空間。民間以救災為契機,以空前規模進人公共領域,成為公共治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間力量的這種快速集結,正在解決中國社會的一個關鍵問題,即改革動力問題。正是從民間力量的快速集結中,中央政府看到了改革動力所在。于此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廢墟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會那么自信,那么果敢、堅毅。
(8)顯而易見,在這次大地震中倒塌的不只是豆腐渣建筑,倒塌的更將是舊機制。一種全新的社會規則,一種全新的社會機制,正從大地震的廢墟上崛起,從無數死難者尤其是孩子們的血泊中崛起。它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中國人生存狀況的另一種可能性。我們距離公民社會并不遙遠,中國公民社會正在形成。
(9)這一切其實是理所當然。巨大的生命悲劇,原本就應該用進步來補償,一個民族的創傷,原本就應該用文明去修復。讓開放搶在倒退的前面,讓透明走在貪腐的前面,讓開放和透明不再只是應急之宜,而是成為社會的常態,唯有這樣做去,我們才能重建人心,重建機制,也才能告慰逝者,激勵生者。
(10)但我們同時必須承認,中國社會的發展并不平衡。開放和透明的進程,也是不平衡的。民眾和中央政府固然因開放和透明而受益匪淺,但另一方面,對中華民族整體利好,未必對某些人利好。只是,誰怕開放?誰怕透明?已經不問可知,昭然若揭了。
(11)問題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大地震已經教訓了我們,不開放不透明,就必然藏垢納污,放大天災人禍寄生于我們的體制之中,必然讓我們民族付出慘痛的生命代價。如果這種局面不能徹底扭轉,那么不僅所謂開放救災可能功虧一簣,所謂災后重建也有可能蛻變成某些人的分肥游戲,從而蛻變成一場新的社會災難。至于所謂政府轉型,社會進步這些宏大愿景,就都無從談起了。
(12)或許正是基于此番考量,廢墟記者招待會上,特別強調兩個永不改變:“我們在處理這些突發事件以及國內其他問題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會改變,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永遠不會改變。”從大地震的血泊中趟出開放的路,透明的路,從血泊中趟出一個新中國——這是中華民族悲壯的新生之路,舍此,我們已經別無選擇。
(2008年5月29日《南方周末》有刪改)
《將開放透明進行到底》閱讀題目
小題1:文章說,“這次救災采取了開放的方針”,從全文看,“開放”體現在哪里方面?請分點概括。(4分)
小題2:這篇評論的語言熱情洋溢,很有震撼力。請以第(4)(5)段為例,從修辭運用和表達效果上作簡要分析。(5分)
小題3:文章為什么說“汶川震痛,痛出一個新中國”,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
《將開放透明進行到底》閱讀答案
小題1:(1)公民可以自發地組織起來廣泛參與救災;(2)多支國際救援力量可以直達救災現場;(3)信息可以廣泛流通;(4)媒體可以廣泛追問;(5)世界各國記者可以前來采訪。
小題2:運用反復,例“從來沒有什么時候” ,引起注意,強調汶川救災的開放性是史無前例的(3分);運用排比,如“趟開了……,趟開…….趟開……”,增強說理的氣勢,強有力地論證了汶川救災是一次全面的開放(3分)。(答對一種修辭手法1分,舉例1分,說出表達效果1分;共5分)
小題3:(1)汶川救災采取了開放的方針;(2)汶川震痛后,更開放更透明的呼聲正成為我們社會的新共識;(3)中國公民的公民意識正在覺醒,中國公民社會正在形成。(每點2分,共6分)
看了“將開放透明進行到底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