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的氣韻閱讀答案
《國畫的氣韻》閱讀材料
中國詩歌、音樂、書法等皆講究韻,當代學者劉承華先生在其《中國音樂的神韻》一書中指出,“韻”是中國藝術最高之美,相對于“意境”,它是更加貼近中國藝術的美學特質的審美范疇。中國古琴的音跡是拋物線型的,拋物線型音跡不可分析、解剖,其運行軌跡牽引著你去追尋、去探究、去捕捉,但又總是捕捉不到,若有若無,若即若離。正是在這種追尋、探究和捕捉中獲得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
劉承華先生關于古琴音跡的論述使我們想到了中國書畫的“線條”,“線條”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手法,但是“線條”里有“氣”有“韻”,線條運行過程中的方圓粗細、濃淡燥濕、轉折頓挫、中鋒側鋒等等講究中都暗含“陰陽”互補之道,雖然我們通常認為“線條”對應于水墨畫中的“筆”(用筆),但實際從廣義上講,以毛筆或其他工具運墨、用墨時,還是構成“線條”,因為一塊塊的“墨”連袂一氣就是朦朧起伏的線條,因此是謂“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線條”如同音樂中的拋物線音跡一樣本身就有“韻”——通向玄遠,同時這種以水墨構成的線條本身在色相表現上又頗具“氣韻”——通過運筆的各種講究,再加上中國畫堅持以水墨為正宗,以“墨”的色相以示玄遠、深微,三種條件加起來,我們可得出結論:中國畫在藝術精神上是以“韻”為旨歸的。因為“韻”通向“拋物線”(線條)所指引的玄遠之境,韻是氣的依歸。
古人認為“氣韻”難求,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墨,即在輪廓中點染渲暈;發于筆,干筆皴擦,力透而光自浮;發于意,我欲如是而如是,疏密多寡,濃淡干潤,各得其當;發于無意,凝神注想,流盼運腕,不意為是,而忽然如是。雖然這兒“氣韻”生動效果的取得,有難易程度上的區別,但它實在是要求一幅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馬虎、草率,因為從“氣韻”兼舉所對應的東方式的宇宙創化論的立場上來看,“六法”、“六要”,甚至更多的新生的表現手法本身都必須遵循“氣韻”兼到的創造原則,按照石濤的“一畫”理論,“一畫落紙,眾畫隨之”,可是如果“一畫落紙”,中間在用筆、用墨、物象、布局、題款、用章任何一方面,一個局部出了問題,也就破壞了整幅作品的“氣韻生動”的格局,最要命的是創作主體在起筆繪寫之前,并沒有掌握那“一畫之洪規”,那么他下筆以后,一筆不到,筆筆皆不到,則無可救藥。
(選自2011年7月30日《美術報》,有刪改)
《國畫的氣韻》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5分)
A.六朝以前,山水景物不是繪畫的主要表現對象,通常是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在畫中出現。
B.國畫的一個根本性的審美標準是“氣韻生動”,其說法出自六朝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
C.畫家作國畫時,要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把表現對象的風韻直接地、明顯地表現出來。
D.廣義上講,不僅水墨畫重點 用筆構成線條,用毛筆或其他工具運墨、用墨時,也構成線條。
E. 古人認為作畫在一筆落紙之后,其余筆畫可隨意布置,以創造出“氣韻生動”的格局。
小題2:下列關于“韻”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人物畫之“韻”是指流注于人的形相之間的情調、個性,含有清遠、通達、放曠等美的特質。
B.“韻”是中國藝術的最高之美,和“意境”一樣,都是中國藝術的美學特質的審美范疇。
C.水墨畫中的“線條”如同中國古音樂中的拋物線音跡一樣,本身就有通向玄遠的“韻”。
D.當代學者劉承華先生認為,中國畫在藝術精神上是以“韻”為旨歸的,韻是氣的依歸。
小題3:國畫重視“氣韻”,從哪里看得出來?(4分)
小題4:為什么古人說“氣韻”難求?(4分)
《國畫的氣韻》閱讀答案
小題1:CE
小題2:C
小題3:(1)人物畫之“六法”中,氣韻生動為首;(2)山水畫之“六要”中,“氣”“韻”并舉;(3)中國畫的主要表現手法是“線條”,“線條”本身就有韻,同時以水墨畫構成的線條本身在色相上又頗具氣韻。因此可以看出,中國畫在藝術精神上是以“韻”為旨歸的。
小題4:(1)因為“氣韻”有發于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于意者,有發于無意者,“氣韻”生動效果的取得,并非易事;(2)它還要求一副作品的方方面面皆不得馬虎、草率,中間在任何一方面,一個局部出現了問題,也就破壞了整幅作品的“氣韻生動”的格局。(3)如果在起筆繪筆之前,沒有掌握那“一畫之洪規”,那么下筆以后,一筆不到,筆筆皆不到,則無可救藥。
看了“國畫的氣韻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