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與畫的關系閱讀答案
《書與畫的關系》閱讀材料
④書與畫,以藝術品種說,雖然殊途,但從審美欣賞的角度看,卻有共同之處。一幅畫供人欣賞,一幅字也無二致。我曾誤認文化修養不深的人、不擅長寫字的人必然只愛畫不愛字,結果并不然。一幅好字吸引人,往往并不少于一幅好畫。書法直到今天還在受國人愛好,必有它的特殊因素。而且越來越多地受到并不使用這種文字的兄弟國家民族的藝術家們注意。為什么?這是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⑤我認為如果能找到書法藝術所以能起如此作用,能有如此影響的原因,把這個“因”和畫類同樣的“因”相比才能得出它們的真正關系。這種“因”是兩者關系的內核,它深于、廣于工具、點劃、形象、風格等等外露的因素。所以我想與其說“書畫同源”,不如說“書畫同核”,似乎更能概括它們的關系。
⑥有人說,這個“核”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它包括哪些內容?甚至應該探討一下它是如何形成的。現在就這個問題作一些探索。一、民族的習慣和工具:許多人長久共同生活在一塊土地上,由于種種條件,使他們使用共同的工具;二、共同的好惡:無論是先天生理的或后天習染的,在交通不便時,久而蘊成共同心理、情調以至共同的好惡,進而成為共同的道德標準、教育內容;三、共同表現方法:用某種語辭表達某些事物、情感,成為共同語言。用共同辦法來表現某些形象,成為共同的藝術手法;四、共同的傳統:以上各種習慣,日久成為共同的各方面的傳統;五、以上這一切,合成了一種“信號”,它足以使人看到甲聯想乙,如“對竹思鶴”,同時它又能支配生活和影響藝術創作。合乎這個信號的即被認為諧調,否則即被認為不諧調。
⑦所以我以為如果問詩書畫的共同“內核”是什么,是否可以說即是這種多方面的共同習慣所合成的“信號”。一切好惡的標準,表現的手法,敏感而易融的聯想,相對穩定甚至寓有排他性的傳統,在本民族以外的人,可能原來無此感覺。但這些“信號”是經久提煉而成的,它的感染力也絕不永久限于本土,它也會感染別人,或與別的信號相結合,而成新的文化藝術品種。
⑧當這個信號與另一民族的信號相遇而有所比較時,又會發現彼此的不足或多余。所謂不足、多余的范圍,從廣大到細微,從抽象到具體,并非片言可盡。姑從縮小范圍的詩畫題材和內容來看,如把某些詩歌中常用的詞匯、所反映的生活,加以統計,它的雷同重復的程度,會使人吃驚甚至發笑。某些時代某些詩人、畫家總有愛詠、愛畫的某些事物,又常愛那樣去詠、那樣去畫。彼此影響,互相補充,也常出現新的風格流派。
⑨這種彼此影響,互成增減的結果,當然各自有所變化,但在變化中又必然都帶有其固有的傳統特征。那些特征,也可算作“信號”中的組成部份。它往往頑強地表現著,即使接受了乙方條件的甲方,還常能使人看出它是甲而不是乙。
⑩再總括來說,前文所謂的“核”,也就是一個民族文化藝術上的一種“信號”。
(選自《啟功全集》第三卷《論詩書畫的關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5月版,略有改動)
《書與畫的關系》閱讀題目
1.解釋第①段加點詞“馬蜂窩”在文中的意思。(2分)
2.聯系上下文,分析第⑤段“書畫同源”的含義。(3分)
3. 第⑥段說“信號”能“由甲聯想乙”,如“對竹思鶴”,下列與此最接近的一項是()(3分)
A.望梅止渴 B.飲水思源 C.見鞍思馬 D.見花思蝶
4.概括上文內容要點,填入第⑩段空缺。(2分)
5.依據全文內容,填入第②段橫線處的句子,語意連貫排列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按神話說,人類同出于亞當、夏娃,源相同了。
②可見“當流說流”是現實的態度。
③因此,源不等于流,也無法代替流。
④但同“源”之后,當前的“流”還同不同呢?
⑤為什么后世還有國與國的爭端,為什么還有種族的差別,為什么還要語言的翻譯呢?
A.①⑤②③④ B.④①⑤②③ C.①⑤③②④ D.④①③②⑤
6.分析本文的結構思路。(4分)
《書與畫的關系》閱讀答案
1.比喻可能引發爭論的書畫關系。
2.(1)共同的工具和共同的表現手法:寫字和作畫都用毛筆,某些書家的畫與字筆劃調子相同;(2)書與畫在人的審美欣賞上有共同之處。
3.D
4.共同工具、共同好惡、共同方法、共同傳統所合成的
5.B
6.(1)引出詩畫關系話題。(2)展開討論:作者認為“書畫同源”不如“書畫同核”概括得準確;“核”是一種共同“信號”;(3)結論:書畫相互影響卻各自獨立。
看了“書與畫的關系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