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大眾與小眾閱讀答案
《詩歌的大眾與小眾》閱讀材料
詩終究是一種社會現象。因此大眾化和小眾化傾向還與詩的外在環境密切相關。當生存關懷成為詩的基本關懷的時候,例如發生戰爭、革命、災難的年代,大眾化的詩就會多一些。當生命關懷成為詩的基本關懷的時候,例如和平、和諧、安定的年代,小眾化的詩就會多一些。
大眾化和小眾化的詩都各有其美學價值,不必也不可能取消它們中的任何一個。但是,藝術總是有媒介化傾向,詩終究以廣泛傳播為旨歸。大眾傳播有兩個向度:空間與時間。不僅“傳之四海”的空間普及,“流芳千古”的時間普及也是大眾化的表現。李賀、李商隱生前少知音,但他們的詩歌幾千年持續流傳,成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詩歌的這種隔世效應也是一種常見的大眾化現象。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也是大眾化程度最高的詩歌時代,只要是中國人,大多能背出幾首佳作。唐詩宋詞成了中國人文化身份之一。白居易和柳永是很值得后世研究的代表。
胡適倡導新詩時,就很推崇白居易和他領軍的新樂府。“但傷民病痛”的白居易推進了杜甫開辟的現實主義,“始得名于文章,終得罪于文章”。 從《賦得古原草送別》到《長恨歌》,再到貶居江州的《琵琶行》,白居易有明確的大眾化藝術追求,他的不少詩篇也最大限度地產生了大眾化效應。白居易的詩廣布民間,傳入深宮,當時凡鄉校、佛寺、通旅、行舟之中,到處題有白詩,有些歌妓因能誦《長恨歌》而“增價”。元稹為《白氏長慶集》寫的序言里有這樣的敘述:“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新樂府用口語,但徒有樂府之名,實際和音樂沒有多少干系,而柳永的詞卻充分運用音樂作為傳播手段。他熟悉坊曲,和歌伶樂伎合作,使詞插上音樂的翅膀。葉夢得說:“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新詩擁有唐詩宋詞時代沒有的現代傳播手段,像詩的網絡生存,就是古人遠遠不具備的條件。但是,新詩實際上很小眾。和唐詩宋詞相比,新詩的大眾化存在諸多困難。一、年輕的新詩不成熟,甚至迄今沒有形成公認的審美標準,詩人難寫,讀者難記,沒有像唐詩宋詞那樣化為民族文化傳統,至今游離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生活之外;二、新詩的發生更多地取法外國,不來自民間,不來自傳統,也不來自音樂,主要借助默讀,與朗誦尤其與音樂的脫節成為傳播的大難題,把聲音還給詩歌乃當務之急;三、和白居易的“為時而著”,“為事而作”不一樣,當下有些詩人信服“私語化”傾向,使得公眾遠離詩歌。高爾基有句話還是有道理的:“詩人是世界的回聲,而不僅僅是自己靈魂的保姆”。
無論是小眾還是大眾,新詩都需不斷繼承創新,在多樣化格局中努力爭取傳播的大眾化效應。
(《人民日報》2009年5月21日16版,有改動)
《詩歌的大眾與小眾》閱讀題目
小題1:根據文意,下面的說法錯誤的兩項是(5分)
A.對同一位詩人來說,大眾化傾向和小眾化傾向“并存”于一人是不足為奇的,但一位詩人總有他的主要審美傾向。
B.當生命關懷成為詩的基本關懷的時候,大眾化的詩就會多一些。當生存關懷成為詩的基本關懷的時候,小眾化的詩就會多一些。
C.有的詩人生前知音少,如李賀、李商隱等,但不影響其詩作因隔世效應成為文化傳統的一部分,即大眾化。
D.大眾化和小眾化的詩都各有其美學價值,但詩終究以廣泛傳播為旨歸,因此大眾化的詩作美學價值更高。
E.只要是中國人,大多能背出幾首唐詩宋詞,因為唐詩宋詞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也是大眾化程度最高的詩歌時代。
小題2:根據文章觀點,下面的詩句不屬于大眾化的一項是(3分)
A.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
B.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錦瑟》李商隱)
C.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白居易)
D.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蜀道難》李白)
小題3:現代傳播手段遠比古代先進快捷得多,為什么作者卻說“新詩實際上很小眾”?
《詩歌的大眾與小眾》閱讀答案
小題1:BD
小題2:D
小題3:因為和唐詩宋詞相比,新詩的大眾化存在諸多困難:(1)新詩不成熟,迄今沒有形成公認的審美標準;(2)新詩沒有化為民族文化傳統,至今游離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文化生活之外;(3)新詩的發生更多地取法外國,不來自民間,不來自傳統;(4)新詩與朗誦與音樂的脫節難以傳播;(5)有些詩人信服“私語化”傾向,使得公眾遠離詩歌。
看了“詩歌的大眾與小眾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