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的調和閱讀答案
《五味的調和》閱讀材料
10月的果園,茶枝柑由青轉黃,氣味芬芳。味苦帶甘的新會陳皮就出自這些飽滿的果實。儲存年份的長短,決定了陳皮的等級和價值。在南中國,陳皮甚至能決定一家餐館的興衰。
澳門路環島,阿倫進完貨回到店里。他是這家海鮮餐廳的主人。餐廳以阿倫祖父的名字命名,半個多世紀以來,生意很少冷場,秘密就在于餐館的招牌菜——陳皮鴨。阿倫的記憶里,父母始終只是在店里日夜忙碌的兩個身影。童年給他留下的,是辛苦的回味。陳皮飄香里,時光仿佛過得很快,如今,阿倫已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在他看來,四十多年的生活經歷,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最準確的,莫過于“苦盡甘來”。
咸的味覺來自鹽。在中國菜里,鹽更重的使命,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種肌體的質地。在中國的烹飪辭典里,鹽是百味之首。
粵東海邊,村民世代以曬鹽為生。不下雨的日子里,阿劉每天都要在鹽田里忙碌。曬鹽的收入微薄,一年不到一萬元,阿劉還要做電工和捕魚貼補家用。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鹽田已經荒廢,阿劉依然選擇留守。
酸味能去腥解膩,提升菜肴的鮮香。當酸味和甜味結合在一起時,它還能使甜味變得更加靈動,更加通透。酸甜,正是大部份外國人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對于中餐產生的基本共識。
在烹制肉類時,酸味還能加速肉的纖維化,使肉質變得更加細嫩。當然,“酸”味本身,不盡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欲,與此同時,在世界通用的“甜”以及“苦”之外,中國人還很特別地使用“酸”字來形容某種疼痛、某種妒嫉、某種不堪以及某種糾纏而難以言說的苦難。
除了“酸”,還有一種可以提振食欲、并且在中餐的菜譜上經常合“酸”字合并使用的味道,那就是“辣”。
素瓊是個菜農,也是絕對的一家之主。在四川,許多婦女都像素瓊這樣開朗、堅韌、果斷,漢語里,人們用“潑辣”來形容這種性格。四川盆地氣候潮濕,多陰雨,住在這里的人,正需要辣椒的剛猛熱烈。在川菜中,無論是作主料、輔料還是作調味料,辣椒都是寵兒,它給川菜烙上了鮮明的印記。素瓊特意推遲了這一造辣椒的種植和采摘,果然在冬季里賣出更好的價格,這種精明讓她丈夫十分佩服。
中國烹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樣如此兇猛地侵略我們的味覺,也能潤物細無聲地讓我們的舌尖領略鮮味的美好。
莊臣18歲時,進入中國最早的五星級酒店,成為一名廚師。2000年,莊臣辭去餐飲總監的職務,成為職業美食家、廣東飲食文化的推廣者。他認為,在烹飪中保持食材的原味,是一種素面朝天的鮮美。
“鮮”是只有中國人才懂得并孜孜以求的特殊的味覺體驗。全世界只有中文才能闡釋“鮮味”的全部涵義。然而所謂闡釋,并不重在定義,更多的還是感受。 “鮮”既在“五味”之內,又超越了“五味”,成為中國飲食最平常但又最玄妙的一種境界。
五味使中國菜的味道千變萬化,也為中國人在況味和回味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提供了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在廚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讓其中有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也是中國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節選自《舌尖上的中國——第六集:五味的調和》有刪改)
《五味的調和》閱讀題目
12.聯系全文,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 )(5分)
A.中國人是用舌頭和鼻子感知味道的,因而對“味道”的感知和定義既源自于飲食,又超越了飲食。
B.在中國菜里,鹽使命就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改善某種肌體的質地。在中國的烹飪辭典里,鹽是百味之首。
C.村子里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大片的鹽田已經荒廢,阿劉依然選擇留守。他留守的不僅是祖輩從事的事業,還有一種傳統的文化與情懷。
D.在烹制肉類時,鹽的味道還能加速肉的纖維化,使肉質變得更加細嫩,因而在中國的烹飪辭典里,鹽是百味之首。
E.在舌之所嘗,鼻之所聞、心之所感,在舌頭、鼻子和心靈之間,中國人體味著五味的調和,在無形的味覺中體味著最豐富的人生況味。
13.根據文章觀點,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和全世界一樣,漢字也用“甜”來表達喜悅和幸福的感覺。這是因為人類的舌尖能夠最先感受到的味道,就是甜,而這種味道就來源于同一種物質——糖。
B.“苦盡甘來”不僅是一種味道的轉換與調和,其實也是對生活經歷的感受,是對人滋味個一個準確的概述。
C.素瓊特意推遲了這一造辣椒的種植和采摘,果然在冬季里賣出更好的價格,這種潑讓她丈夫十分佩服。
D.五味里蘊含了中國的文化和思想。在廚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是突出其中一種味覺的基礎上,調和以及平衡五味,這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
14.如何理解“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這句話的含義?(4分)
15. 請分析本文的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論述的?(4分)
《五味的調和》閱讀答案
12.(5分)C E (A、“中國人是用舌頭和鼻子感知味道的”錯誤,參考第1段“能夠真真切切地感覺到味的,不僅是我們的舌頭和鼻子,還包括中國人的心。” B、“鹽使命就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錯誤,參考第7段“在中國菜里,鹽更重的使命,是調出食物本身固有的味道”。D、“在烹制肉類時,鹽的味道還能加速肉的纖維化”錯誤,參考第10段“在烹制肉類時,酸味還能加速肉的纖維化”)
13.B(A、“而這種味道就來源于同一種物質——糖”錯誤,參考第2段“而這種味道則往往來源于同一種物質——糖” C、“這種潑辣讓她丈夫十分佩服”錯誤,應該是“精明” D、“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是突出其中一種味覺的基礎上,調和以及平衡五味”錯誤,參考第16段“在廚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讓其中有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和以及平衡”)
14.答:(1)寫出了中國人用感官和心靈去感受味道,突出了中國人對味道感覺的深刻。
(2)強調了味道不僅需要用感官,更需要用心靈,味道不僅是感官的,更是生活的體驗和心靈的。
(3)寫出了作者從人生感悟中去領略五味,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善于體驗感受和熱愛生活的贊美,啟發讀者去體驗和熱愛生活。
15、答: (1)提出問題(1段):中國人用感官更用心靈去感受味道。
(2)分析問題(2—15段):從甜苦咸酸辣鮮的角度分析中國人對味道的感覺。
(3)得出結論(16段):中國人追求五味的調和,不僅體現在食物上,更體現在為人處世、治國經世上。
看了“五味的調和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