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伏天是什么時候
2023中伏天是什么時候
2023中伏天是7月21日,中伏,“三伏”之第二伏,即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起始,至立秋后第一個庚日這段時間。中伏的天數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這取決于每年夏至節(jié)氣后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日期的遲早。
中伏天期間注意事項
1、忌猛吃冷飲:冷飲適當吃解署,大量吃會傷身。長期過量的冷食物進入胃,會使胃黏膜下血管收縮,黏膜層變薄,或出現黏膜水腫甚至糜爛。且夏季人體新陳代謝快,血管處在擴張狀態(tài),突然食用冷飲,會造成血管迅速收縮,引起血壓波動,易誘發(fā)心腦血管意外。
2、忌不開窗通風:三伏天不少人怕熱,長時間閉窗室內吹空調。其實,潮濕悶熱、通風差的室內易引發(fā)中暑,而且使用空調不開窗換氣,空氣質量會變差,反而更容易致病。
3、忌冷風直吹:高溫天氣讓不少人開啟了全天候的空調模式,猛吹空調特別容易使原本就很疲勞的須椎肌肉雪上加霜,甚至“罷工”。
4、忌只吃果蔬:伏天天氣悶熱,不少人天天以青菜瓜果為食。這種做法并不健康,其中三餐以水果為主更是不可取。若只注重蔬菜水果,難以滿足人體碳水化合物、礦物質、蛋白質等多種基本營養(yǎng)需求。夏季氣溫高,人體代謝速度加快,蛋白質消耗量大增。如不及時補充蛋白質,將對人體內分泌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產生不利影響會導致體質大幅下降。
5、忌不出汗:汗黏黏的、有異味,還會弄臟衣服,出汗的時候人也不舒服。所以很多人都想方設法不出汗少出汗,吹空調、不運動、用止汗露·.....其實,三伏天出汗是人體最好的“補品”。
6、忌過度鍛煉: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不少人大汗淋淋仍堅持鍛煉。殊不知大汗會耗傷人體陽氣和津液,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不要在盛夏過度運動。因為,出汗多會導致血液黏稠,容易引起心勝病、腦使等。
中伏天就是二伏天嗎
中伏是二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tǒng)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三伏天多出現在每年陽歷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間,這時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地面的熱能也最多。三伏天的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
根據日歷查詢,2022年入伏是在7月16日,中伏有20天,末伏則是8月15日,共持續(xù)40天。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中伏在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開始,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結束。
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氣候和農事特點,所以中伏的具體日期可能略有不同。
中伏吃什么食物好排濕氣
1、苦味菜:苦味菜具有健脾、退熱、提神、消暑、去濕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生物堿、苦味素、礦物質、氨基酸和維生素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利于改善因夏季過高溫度而引起的食欲不振、乏力等不適癥狀。
2、姜棗茶:生姜性質溫和,屬于陽性藥物,紅棗則具有補氣養(yǎng)血的功效,將生姜紅棗熬煮食用,能夠用于改善女性痛經、腹痛等不適感,同時有利于體內除濕,顧護人體陽氣。
3、酵素:伏天給身體補充酵素,可有利于排除腸道、肝臟堆積毒素,增強肝臟排毒能力,且還具有調理腸胃、改善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癥狀。
4、食醋: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排汗量過多,三伏天食醋,能夠提高腸胃酸濃度,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腸道消化和抑制細菌滋生,具有防治傷寒、痢疾等效果。
5、冬瓜、黃瓜、苦瓜、山藥、芹菜等都是清熱祛濕佳品,可以根據個人口味選擇食用。
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有什么區(qū)別
三伏天中的初伏、中伏和末伏主要在時間長度和氣溫變化上有顯著的區(qū)別。
1、時間長度:初伏,也稱頭伏,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通常是7月16日至7月25日。中伏,也稱二伏,是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通常是7月26日至8月14日。末伏,也稱三伏,是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通常是8月15日至8月24日。
2、氣溫變化:初伏期間,氣溫逐漸升高,天氣變得更加炎熱。中伏期間,氣候氣溫達到最高點,天氣最為炎熱。到了末伏,氣溫逐漸降溫,天氣轉為涼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