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高溫天氣的危害有哪些
出現高溫天氣的危害有哪些
高溫是一種災害性天氣,會對人們的工作、生活和身體產生不良影響,容易使人疲勞、煩躁和發怒,各類事故相對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會上升。同時,高溫時期是腦血管病、心臟病和呼吸道等疾病的多發期,死亡率相應增高,特別是老年人的死亡率增高更為明顯。因此,高溫時節的保健,尤其是老年人的保健更為重要。
眾所周知,人類的體溫是恒定的,那么為什么在風和日麗的春天或金風送爽的秋天感覺舒適,而在炎炎盛夏便很難受呢?這是由于不同的溫度對人體生理活動的影響不同,高溫對人體溫度的調解不利,在正常情況下,人體是通過傳導、對流、輻射和水分蒸發來調節體溫,使之適宜外界和內在的條件,在高溫天氣里,人體散熱困難,體溫調節功能受到限制,易造成熱量積蓄在人體內而引發中暑,由此可見,高溫是一種災害性天氣,特別是持續性高溫,對人體的危害很大。
氣象專家測定,我國各地最熱月平均溫度與最冷月平均溫度之差普遍在20攝氏度以上。東北、西北地區的差別甚至可達40攝氏度以上。極端溫度相差更大,北方可達60至70攝氏度以上,南方也在40至50攝氏度左右。
據測定,當氣溫在35至39.9攝氏度時,人就會感到奇熱;當氣溫高于40攝氏度時,人們就感覺到酷熱難當。人體的正常溫度是36至37攝氏度。炎熱天氣持續的時間過長,會給肌體的正?;顒訋韲乐匚:Γ枰貏e注意防暑降溫?! ?/p>
持續的高溫天氣還會導致農業生產的高溫熱害。會使灌漿后期的早稻遭受“高溫逼熟”,導致籽粒不飽滿、粒重下降;也使得臍橙、柑橘等水果幼果脫落嚴重,農業的產量將受到較大影響。
高溫天氣對人體健康的主要影響是產生中暑以及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人體在過高環境溫度作用下,體溫調節機制暫時發生障礙,而發生體內熱蓄積,導致中暑。中暑按發病癥狀與程度,可分為:熱虛脫,是中暑最輕度表現,也最常見;熱輻射,是長期在高溫環境中工作,導致下肢血管擴張,血液淤積,而發生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長時間暴曬,導致排汗功能障礙所致。對于患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在高溫潮濕無風低氣壓的環境里,人體排汗受到抑制,體內蓄熱量不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使心血管處于緊張狀態,悶熱還可導致人體血管擴張,血液粘稠度增加,易發生腦出血、腦梗死、心肌梗等癥狀,嚴重的可能導致死亡。據對北京地區心腦血管疾病的調查發現,高溫悶熱天氣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天氣。在夏季悶熱的天氣里,還易出現熱傷風(夏季感冒)、腹瀉和皮膚過敏等疾病。原因是由于高溫環境下,人體代謝旺盛,能量消耗較大,而悶熱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不振,造成人體免疫力下降,此時再不加節制地使用空調或電扇來解暑,人體長時間處于過低溫度環境里,機體適應能力減退,抵抗力下降,病菌、病毒就會乘虛而入,急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另外,高溫高濕環境,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大量滋生,食物極易腐敗變質,食用后會引起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腹瀉等疾病的發生;再有人們從室外高溫環境中回到家中,習慣馬上打開空調或用電扇直吹,吃些冰鎮食品,這一冷一熱,立馬見效,馬上就開始腹瀉;悶熱天氣,人體排汗不暢,還容易導致皮膚過敏癥,特別是10歲以下的兒童,主要為丘疹樣蕁麻疹、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因是兒童對高溫高濕天氣的適應能力差,以及蚊蟲叮咬、花粉、粉塵過敏等引起的。另外,消化不良、食積、寄生蟲也可以致病。
7月3日是地球有記錄以來最熱一天
當地時間7月4日《國會山報》報道,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7月3日是地球上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
報道稱,根據緬因大學的分析數據,地球表面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氣溫在7月3日達到62.62華氏度或17.01攝氏度。
極端天氣對我們的影響
極端天氣對人類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人類生命安全的威脅
極端天氣在很大程度上會對人類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例如:洪澇、暴雨等災害可能導致道路、河流及房屋受損,人們的生命也會面臨風險。
(二)對社會穩定及經濟的影響
極端天氣會對社會穩定和經濟造成影響,影響大到甚至會導致國家的停擺。例如,洪澇、干旱等災害可能導致農作物死亡或失收,造成經濟損失。而沙塵暴等天氣災害也可能造成輪廓交通堵塞,影響甚至停滯交通。
(三)加速環境和氣候變化
極端天氣的出現會加速環境和氣候變化。例如,大雨洪澇等災害可能導致藍藻水體死亡和河流流速加快,而超標排放導致濃度擾動,都進一步持續加劇環境問題。
